这就是之前提到过六部九卿上书事件,事实证明,哲学家王守仁先生不是个只会整日空想漫谈人,他有着强烈正义感和勇气。南京言官戴铣上书被廷杖,大家都上书去救,由于刘瑾过于强势,很多人奏折上都只谈从宽处理,唯独这位仁兄,不但要救人,还在奏章中颇有新意地给这位司礼监个响亮称呼——权*。
他开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人虽然有着种种欲望,但那是正常,也是合乎情理,强行用所谓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王守仁并不知道,经过十几年思考和求索,他已经在无意识中突破朱圣人体系,正向着自己那宏伟光辉目标大踏步地前进。
可要想走到这条圣贤之路终点,他还必须找到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疑团答案——“理”。
虽然他不赞成朱熹“存天理,去人欲”,也不认可人心和天理分离,但“理”毕竟还是存在,只有找到这个神秘“理”,他才能彻底击溃朱熹体系,成就自己圣贤之路。
可是“理”在哪里呢?
低下头,在他看来,自己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身份。
王守仁站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人,严肃地说道:
“想念自己母亲,没有什好羞愧,这是人本性啊!”
听到这句话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眼泪。
他庄重地向王守仁行礼,告辞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禅师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母亲。
这又不是猪肉排骨,上对门王屠户那里花几文钱就能买到,奇珍异宝之类虽然不容易搞到,但毕竟还有个盼头。可这个“理”看不见摸不着,连个奋斗方向都没有,上哪儿找去?
于是唯方法只剩下“格”。王守仁只能相信程颐老师话,今天“格”个,明天“格”个,相信总有天能“格”出个结果。
日子就这天天地过去,啥都没有“格”出来,王守仁十分苦恼,他开始意识到可能是方法不对,可他也没有别法子,只能整日冥思苦想,但无论如何,他依然坚定地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是能够成功。
因为他隐约地感觉到,自己已经接近那个最终疑团谜底。
成功确实就要到来,可是老天爷偏偏不做亏本买卖,在将真相透露给王守仁之前,它还要给他次沉重打击,考验他承受能力,以确认他是否有足够资格来获知这个最大秘密。
寺庙主持怎也没有想到,这个上门求佛人竟然把自己禅师劝回家,要让他再待上几天,只怕自己这里就要关门,便连忙把王大人请出庙门。
王守仁并不生气,因为在这里,他终于领悟条人世间真理:
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转折】
正是从那天起,王守仁意识到:朱熹可能是错。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