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不要再说,迁都是做决定,定要迁,说算,就这办!”
朱棣这样做是需要勇气,他在反对者占多数情况下,还敢于坚持观点,毫不退让,事实上,很多大臣提出意见也是很中肯,如迁都劳民伤财,引发贪污腐败等,都是客观存在事实。但历史将会证明,朱棣选择是正确。
在历史上,经常会出现些十分有水平人物,他们能够在形势尚不明朗之前预见到事物将来发展,如诸葛亮在破草房里就能琢磨出天下将来会三分等,但诸葛亮这种琢磨是不需要成本,即使他琢磨得不对,也没有人去找他麻烦。
容易出麻烦是抉择,也就是说,必须牺牲某些眼前利益去换来将来更长远利益。这种抉择往往是极为痛苦,因为眼前利益是大家都能看到,长远利益却是看不到,就好比你让大家丢下手中已有钞票,跟着你去挖金矿,金矿固然诱人,但是否真有却着实要画个大问号,你说有就有?凭什?
百多年后伟大改革家张居正就是栽倒在这种抉择上,因为那些大臣们宁可抱着
地方,老百姓绝对与之无缘,也没有买票参观这说,但这并不能影响它在历史上地位。现在故宫已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瑰宝成为们每个中国人骄傲。
无可否认,这正是朱棣功绩,不能也无法抹煞。
值得提是,当年迁都决不是帆风顺,众人响应,实际上,根本没有几个人赞成朱棣这决策。
原因很简单,除朱棣靖难带过来那些人之外,朝廷大部分大臣都是长期在南方生活,老婆孩子都在南京,狐朋狗友、社会关系也都在这里,谁愿意跟着朱棣去北方吹风?
恰好在迁都后不久,皇宫发生火灾,而且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自然灾害,当时人们称为“天灾”,大臣们自然而然就把这些事情归结为——都是迁都惹祸。
朱棣为人虽然够狠够绝,但毕竟自然科学理论知识修养不足,他也有点慌乱,便向群臣征求意见,以便弥补过失。
但他没有想到是,大臣们却借此机会对他发起猛烈攻击。
许多大臣上书,陈说迁都害处,并表示之所以有天灾,就是因为迁都造成。其中主事箫仪言辞最为激烈,史料记载“仪言之尤峻”,至于他到底说些什并未列出,但估计是骂朱棣,大家知道,朱棣从来就不是个忍气吞声人,他回应也很干脆,直接就把箫仪杀掉。
这下可捅马蜂窝,要知道读书人可不是好惹,自幼聆听圣贤之言,以圣人门生自居,皇帝又怎样?怕你不成?
于是众多大臣纷纷上书,言论如潮,还在午门外集会公开辩论,说是辩论会,但会上意见完全是边倒,其实就是针对朱棣批斗会,如果换个般皇帝,看到如此多手下反对自己,很可能会动摇,但朱棣不是般皇帝,他坚持自己看法,坚定迁都决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