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就是,尽管再鼓吹
尤其像《红高粱》这部片子,现在口碑已经打出去,如果能在现在抄底买断话,即便是后续没有得奖,他们也完全可以打着“这是届遗憾电影节,因为连《红高粱》这样杰作都没有获奖”噱头,再不然把李谦搬出来,等等,有是各种手段可以宣传,票房未必就真少多少,但买断钱,却会少好大好大截!
两边收支核算完,比,很可能《红高粱》没获奖他们反而赚得更多!
只不过这次,他们碰到并不是全无国际发行经验菜鸟导演,而是个并不太把欧洲发行权销售收入当回事李谦,和个对国际发行规则中猫腻解到清二楚约翰·戴斯。
所以,得到授权约翰·戴斯可以既不用犹豫又不必请示,直接口回绝,拒绝收到所有报价!
……
,天就是妥妥万多块入账!
当然,电影节嘛,钱是小事,更关键是,看人多,才会更加有利于这部电影在德国和欧洲口碑扩散!
口碑越好,电影节官方肯定越重视,这是必然!
看人多,大家都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平台在称赞这部电影,那,即便是电影节评委,也不得不考虑民间舆论所带来压力。
但反过来,发行商们已经确定这是部好电影,部已经可以挣钱电影,出于利益动机考虑,他们其实是并不太希望这部电影口碑继续发酵下去!
同样是下午,约翰·戴斯坐下聊好大阵子刚走,廖辽就突然把电话打过来——她在美国突然接到柏林电影节官方邀请,对方希望她能出席柏林电影节闭幕式,并负责为本届电影节部分获奖者颁奖!
这件事情,来很突然。
其实不管是柏林电影节也好,还是欧洲另外两大电影节,很多地方、很多规则设置貌似随意,但那多届办下来,其实都已经有章程可循。
就颁奖嘉宾这点来说,欧洲三大电影节近些年压力很大,欧洲电影在全球整体影响力持续下滑,是他们面临最大问题。
为拯救电影节,为保持对电影艺术在定程度上话语权,三大电影节在最近十年,尤其是最近三五年来,已经变得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注重宣传、造势、拉明星助阵、站台等等这些此前他们并不太注重方面。
甚至于,如果极端点话,说不定他们并不希望《红高粱》获奖!
说来奇怪对不对?完全不合常理嘛!
但其实,这里面是有本账!
电影放映多,口碑好且持续扩散,电影节官方重视、欣赏,最后给奖,甚至可能是大奖,那当然,拿大奖片子,发行工作就会好做很多,正常情况下,发行商把电影发行权买断之后进行放映,票房也会比较可观。
但问题是,部败走电影节失意电影,是什价?拿大奖,尤其是如果拿金熊奖、银熊奖之类,又是什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