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细节和埋伏笔后果就是越到书中后期,思考剧情时间就越长,远比打字那点时间要多得多得多。这其实也是写个完整故事后比较深感触,读者看到章节是作者反复权衡和思考后成果,是从无数个剧情发展走向中挑出最合适、最有把握(不定是最好)。这点体现比较明显是七年级剧情,作者为不陷入种种道德困境绞尽脑汁,否定很多设想。
以上这些限制作用不定完全是正向,它们本身也会成为问题。但至少帮助顺顺利利写到结尾,没有写崩,也没有偏离主题,有这样结果已经很满意,何况还能通过总结得失对后续写作提供帮助。
然后是新书要写什,呃,这个问题
第页……
毫不夸张地说,这对来说完全称得上奇迹。
上传第1章那天曾做出悲观预测(根据过往经验判断),这本书大概率夭折——凭着腔热血发书,然后无人问津、打单机,字数够申请签约被拒,再加上各种琐事压下来,最后不之。从大学期间到毕业后几年,陆续写过六七个开头,对这套流程很熟悉。但没办法,热情上头控制不住……现在能有这样优秀成绩,离不开大家支持,非常感谢大家!
爱你们!!!
咳,说说写作心路历程。
这本书写很难,越到后面越是难产,但难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呈现故事,而不是因为连续写作引发心理上倦怠,从始至终都非常喜欢这个故事,热爱这个故事,为此倾注无数心血。
相信不管是谁,在件事上全身心投入几千个小时后,都希望这件事能完美收场,给故事里人物个好结局。
在去年4月26日发篇帖子,上面提到关于本书写作风格三个关键词:合理向、原着风、伏笔流。那时候开书还不到个月,主要是凭直觉认为这样写最好,完全没预料到后面会给带来多少挑战,当然,七百多章下来,也确实尽可能地朝着这些目标努力,自觉没有违背开始发书初心——写个尽量原汁原味魔法故事。
为实现这目,陆续在写作过程中给自己设限,比如尽量不增加新人物,而是发掘原着人物魅力和更多可能;不随便开副本,所写内容在原着和参考资料中有迹可循;视角主要放在学校、学生上;尊重原着;追求逻辑合理性……还有就是埋伏笔。
有些伏笔是写作时灵光闪,觉得有可能会用到,就随手提,般藏在对话中或是某个细节里;还有是事件本身需要时间来发酵、转折,印象比较深是赫敏,从她提出这个设想,到哈利和罗恩反应、菲利克斯引导、写论文、与厨房家养小精灵对话、对照伊法魔尼地精待遇、树立成为魔法部长理想,以及最后泛魔法联盟。中间经历很多章,也不是开始就有全盘构思,而是写着写着发现:可以整合到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