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制度禀赋”源自国特殊历史,不是每个国家都有。
不仅国与国之间国情和发展路径有别,在中国这样个大国内部,各个省发展方式和路径也不尽相同。第章开篇就提到,若单独计算经济体量,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都是世界前20经济体,都相当于个中等欧洲国家规模。如果这些欧洲国家经济发展故事可以写很多本书和论文,国各省独特发展路径当然也值得单独研究和记录。(20)可惜目前经济学术潮流是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理论,国别和案例研究式微,被称为“轶事证据”(anecdotalevidence),听起来就很不“科学”,低人等。对这种风气不以为然。虽然从抽象和般化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学到很多,但对具体做法和模式更感兴趣,所以本书介绍很多具体案例和政策。
各国政治和社会现实,决定可行经济发展政策边界。就拿工业化和城市化来说,无疑是经济发展关键。从表面看,这是个工业生产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各国看起来都差不多。但看深层,这是个农民转变为工人和市民问题,这个演变过程,各国差别就大。在国,可行政策空间和演变路径受三大制度约束:农村集体所有制、城市土地公有制、户籍制度。所以中国工业化才离不开乡镇企业发展,城市化才离不开“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这些特殊路径,认为才是研究经济发展历程中最有意思东西。
可行政策不仅受既有制度约束,也受既有利益约束。政策方案设计,必须考虑到利益相关人和权力持有者利益。既要提高经济效率,也要保证做决策人或权力主体利益不受巨大损害,否则政策就难以推行。(21)可行经济政策是各种利益妥协结果,背后是各国特殊政治体制和议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激励相容机制重要,文化制约也重要。比如政治经济学中有个重要概念叫“精英俘获”(elitecapture),个例子就是地方政治精英被地方利益集团俘获,损害民众利益。在国历史上,这“山高皇帝远”问题就长期存在,应对之道不仅有各类制度建设,也从来没离开过对官僚群体统意识形态和道德教化(第章)。
另个例子是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冲突。支持自由贸易概念和理论,几乎算是经济学中最强有力逻辑,但往往也突破不现实利益枷锁。只要学过经济学,都知道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能让国家整体得益。但整体得益不等于让每个人都得益。从理论上讲,即便有人受损,也该支持自由贸易,因为整体得益远大于部分损失,只要从受益方那里拿点利益出来,就足够补偿受损方且有余。但在现实中,补偿多少?怎补偿?往往涉及复杂政治博弈。补偿可能迟迟落实不到位,最终是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