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上百个人是什概念?
要知道这广济寺和内皇城就隔着个庆安坊,是站在皇宫西边角楼上都能看到地界。
这样“天子脚下”,藏着差不多个营“黑户”是何等让人毛骨悚然情况。
事情已经严重到必须上报给陛下程度。
“万千户啊,万千户……怎你随随便便插手个案子,后边就能扯出那大动静呢?”
明代,或者说古代王朝,基本不允许人民在土地上随意流转。商人要外出,举子要考试,都必须办理路引。
如果没有路引,逃脱乡贯,或从事不符合本籍职业,那就是“流民”,按照大明律,要押赴原籍州县复业。
虽然建立里甲制度,和黄册制度,但是流民问题从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甚至在明朝中后期愈演愈烈。
流民们通过变更户籍,依附大家族,寺庙方法,在新地方找到新生存方式。而在黄册库,在州府衙门典籍上,他们或是不存在,或是失踪已久。
这些捉摸不定人口,就像是幽灵样,散布在大明土地上,成为皇朝威胁和软肋。
流民起义。
于是,在明朝建立后不久洪武三年,朱元璋在承袭部分元代户籍制度情况下,创建“里甲制”。
以十户为“甲”,百十户为“里”,管理人民。并以此为滥觞,建立几千年来封建王朝中,最最严格籍贯制度。
并且在南京玄武湖上,建立管理国家户口档案,收纳天下户籍人口和土地情况“黄册库”。
这个籍贯制度,哪怕在六百年后今天,依然影响着生活这片土地上生存人们。
饶是服侍两朝帝王,在锦衣卫干十年杨休羡,都不曾在短短年时间内,经历那多大案子。
杨休羡隐隐记得,那些腐儒书生们曾经提过
杨休羡当然不知道大明朝哪天会因为流民问题,面临分崩离析危险。就目前而言,单是京都周围流民已经够让他操心。
这几年,北直隶地区“映射土地”情况和逃籍避税流民越来越多,边是顺天府和户部收不上税,另边是寺庙道观根本不纳税。已经对京师隐隐产生不良影响,皇上迟早要下手整治。
说到底,兼并土地也好,百姓逃税也好,归根到底就是流民问题。
而收留流民最多——就是寺庙。
若是只收容几个流民也就罢,官府也不会过问,毕竟早就蔚然成风,管也管不过来。
所谓“籍贯”,“籍”者,名籍。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诏,所有人户应占籍应役。军发卫所,民归有司,匠隶工部。天文、医药、乐部、僧道者,归于礼部。
“籍”对应是“役”,也就是工作。
理论上,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不更其役。即使考上科举,也不会改变其役籍,军户还是军户,民户样是民户,只是不用服役而已。
“贯”者,“乡贯”也,就是户役所在地,通常就是出生地,或者是服役所在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