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读遍自己写不下去开篇文字。接着写下去欲望依然残留,但伴随着写作欲望还有点恶心。这种写作欲望弥留好阵子。有次,约翰·奥托卡尔和她做爱后睡去,她试着写点东西,想厘清自己对他感觉,想细究这个金发男人躺在她乳房上沉静呼吸感觉,想推测日后他是否会到来,会停留,会定居,会消失;想搞懂自己会对他敞开心扉,还是紧闭心门,或是转身拒绝,甚至像墨鱼样突然喷出团墨汁后撤离——这是她对情感关系中无缘无故退出那方所用伎俩习惯性比喻。“爱他吗?”她强迫自己写出第句,这是个真实到无以复加问题,但这短短几个字,在她视觉中有着激烈存在感,还有,为回答这个问题以第人称单数口吻写就连篇累牍,迅速地在她体内填满巨大厌恶感,这导致她尽管才写部分,就飞快地把写完部分从记事簿上扯下来,凶恶地将纸撕得粉碎,再立即丢进洗涤槽下面垃圾箱中,和倒掉茶叶、豆芽上剥掉皮混在起。
后来,她又在练习簿上写这样短句:“恨。”这可能是她写下最有趣句话,然后,她补赘几个极有思辨性字:“为什?”接下来,她给出自己答案。
恨“”是因为当写出“爱他”,或者“害怕被他禁锢住”之类话时,这个“”是发明个角色,是从人生中汲取生命养分后,被伪装成个灵巧闭锁角色。仅仅是写出“爱他”,甚至单单是“爱他”中那个“”,就足以令人将腹内之物呕吐无遗。真正“”是“恨”中第个——那个观察者——不过,只有待写下“恨”这几个字那刻,才能意识到恨“”那个才是真正,但可悲是,写作这个再现过程,让身为观察者也成为个斧凿、造作角色,更可叹是,指出观察者虚伪性那个人变成个真实人——那,什才是真实?这就陷入个无休止恶性循环中,就像大跳蚤身上总有小跳蚤,小跳蚤身上有更小跳蚤……跳蚤们咬来咬去。所以这是不是写作本身给们教诲:不要写作?或者说可以写作,但不要写“”?
这页写完后,也被撕烂。即使弗雷德丽卡觉得写作似乎稍有丝趣味,却还是被恶心感觉压制住。
她漫无目地思考着,要不要试试拼贴文。她有这样想象:把离婚不幸遭遇和为离婚必须进行生硬谈判,全部都剪成碎片,合成篇胡说八道日记,这篇日记搞不好会像算命水晶球样,偶尔泄露出天机,比如“当事人不照顾这个小孩”之类谶兆。想象归想象,弗雷德丽卡心中有座天平,所以她不觉得这样胡思乱想能给她带来任何正义满足感。问题是,盖伊·泰格先生当事人非常照顾这个小孩,也愿意照顾这个小孩,这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