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濙道:“昨日礼部*员与使者见过面,鞑靼人大致是想恢复辽东之役前地盘,让朵颜、泰宁二卫兀良哈主力与科尔沁骑兵回到辽东驻牧。他们还请朝廷资助铁器、甲胄、兵器、米粮等物。”
下面阵议论声,有大臣骂阿鲁台两句。
朱高煦道:“齐部堂算盘,阿鲁台好像也想到哩,否则他怎还有脸面要这多?”
齐泰摇摇头,露出丝苦笑:“圣上所言极是,阿鲁台不仅无信,且狡诈多智。”
朱高煦寻思,移民辽东也不是年两年能办成事,根本无法立刻消化那边广袤土地,只能允许蒙古诸部驻牧。他便对胡濙道:“回头你们与使节商议时,告诉他们,铁器物资没有。科尔沁人可以回到辽东北部,但只能在朵颜卫部落北面驻牧;禁止科尔沁部落再跑到两卫中间去。朕以为阿鲁台实力不弱,无须咱们支持,尚能与瓦剌人战。”
次日早朱高煦走出皇贵妃宫,告别越来越依赖他妙锦,前去早朝。
随后御门听政之时,便有大臣提及鞑靼人求和事。
不管是主张议和,还是反对人,说理由都没有甚实际参考价值。明面上大伙儿谈、都是大义,谈是非黑白,挑出鞑靼人之前背信弃义种种劣迹;不管大明朝廷对他们是宽恕、还是惩戒,都站在正义地方。或许这才是大臣们提出政见原因。
至于权衡利弊,便不好在奉天门这种地方大肆争论。等到朱高煦退到柔仪殿,召见内阁那些朝廷重臣,人们这才有不同说法。
兵部尚书齐泰道:“臣以为,鞑靼人求和,乃因瓦剌人东进。瓦剌使节称其帮助大明夹击阿鲁台,但朝廷从未有此要求。”
那朵颜卫与泰宁卫兀良哈人、虽然今年刚与明军交战,但形势变化,他们也不定不会向大明投降;减少科尔沁人对兀良哈部落威胁,则可渐渐拉拢。至于兀良哈人蛇鼠两端,反复动摇,朱高煦已经懒得计较。
高贤宁在后面附和道:“瓦剌人马哈木,去年才在河西袭击官军护卫,显然并未臣服朝廷。”
齐泰侧目,点下头,又拱手向朱高煦道:“因此阿鲁台不愿继续在辽东受到大明官军威胁,意在东面留下迂回退却余地。旦阿鲁台失利,尚可往哈剌温山以东撤退,不至于覆灭。”
他稍作停顿,接着说道:“因瓦剌人蠢蠢欲动,若此时鞑靼主力覆灭、对大明绝非好事。臣主张答应鞑靼人求和,让阿鲁台无后顾之忧,安心抵御马哈木进攻。”
恰好朱高煦也是这样想法。按照他愿望,最好局面,当然是马哈木、阿鲁台两股势力起覆亡,让北方成为盘散沙;但目前显然不可能。退而求其次,阿鲁台与马哈木相互牵制,反而成比较好状况。否则旦某个势力兼并各部,统草原,那接下来要袭扰地方、恐怕只有大明漫长北方防线。
朱高煦马上转头问胡濙:“鞑靼使节有甚要求?”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