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朱高煦认为阿鲁台做法、难以理喻,薛岩这说,好像也说得通。虽然大伙儿只是在揣度敌人,但这至少算是家之言。
薛岩又道:“大明从辽东北进,驱逐科尔沁人在朵颜三卫势力。鞑靼人退路不安,便不愿轻易放弃西边地盘,以免失去腾挪之地。假以时日,阿鲁台为避腹背受敌,或愿意与大明重新修缮关系。”
朱高煦开口道:“薛尚书之言,有几分道理。”
薛岩作揖拜,往队列中退几步。
朱高煦目光多看薛岩几眼,这时才意识到,这个年纪不算老官、其实是个几朝元老。甚夏元吉、蹇义那些旧党,不见得比薛岩资历老;洪武年间薛岩已经在朝廷有几分地位时候,那些旧臣还甚也不是。
早朝后御门听政,不知从何时开始时间越来越短。
当年太祖皇帝定规矩,有不少还算合理,太祖登基后直勤政、在理政方面尤其严谨。譬如御门听政,奉天门里有翰林院当值*员,负责记录政务内容,以及当场书写圣旨;切重大决策,皆在各衙官吏见证之下,几乎不可能有差错。
但后来皇帝、渐渐不再喜欢这样理政,包括如今朱高煦。大概因为在众目睽睽之下,皇帝随时要注意自己言行举止,时间稍长比较容易疲惫,鲜有皇帝精力能与太祖相比。而且,皇帝们应该不喜欢太透明过程。
演变之后,帝王常常通过太监、近臣之口传达旨意。御门听政,很多时候并不谈真正干系重大内容。
这样变化,到目前为止倒是没有甚问题。包括建文、洪熙在内皇帝,也经常与文武大臣们见面。于是没人敢冒大罪矫诏,毕竟君臣相见、立刻就能戳穿伪诏。
薛岩在洪武年间入仕,至建文年,曾作为朝廷使节到“靖难军”中假意议和,想拖延靖难军南下、为勤王军队争取时间。不料薛岩看到靖难军军阵之后,回去便劝建文帝真心求和,尝试划江而治,因此被建文君臣排挤。后来靖难军入城,薛岩撮合开国功臣
今日御门听政,朱高煦也是准备走番过场。他事先示意侯海、让侯海当众提出北征辽东事,以便让朝廷里更多人知情,为后续决策作些准备。
*员们在奉天门里说起各种各样主张,用大义、道德类道理阐述其战和之策。
就在这时,刑部尚书薛岩出列道:“臣以为攻打泰宁、朵颜二卫之间科尔沁人,并不用改当初朝廷方略、便是让瓦剌诸部与鞑靼诸部相互牵制。”
坐在上面朱高煦没有表态,先听着他说话。于是薛岩继续道:“瓦剌人熟悉之地,乃西蒙古广阔草原及荒漠,从未去过哈剌温山以东。鞑靼人阴谋失败之后、暂且无法利用大明攻打瓦剌诸部,理应更加重视退路;哈剌温山以东朵颜三卫地区,不在瓦剌人威胁范围,正是阿鲁台保存实力之地。故阿鲁台支持科尔沁部东进,姿态愈发张扬。”
朱高煦听到这里,顿时点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