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司收大多奏章、都是正常题本,般情况下没有争议,便以内阁中支持人数最多方案决定;然后送到典宝处复议,没有人反对,则奏章批复生效。
第二种情况,如果事情争议很大。内阁议事、勉强决定之后,奏章送到典宝处,典宝处六人中有人反对;则反对之人写明缘由,便搁置处理,奏章送北方皇帝行宫,由朱高煦亲自裁决。
另外还有些事务,典宝处有人反对、无法立刻处理;但是事情比较紧急,不能拖延。武英殿当值那些人、遇到这样事,便由典宝处商议,只要有三人认定,此事确实属于紧急奏章;那奏章决策,便立刻以内阁结论,马上批复。
所有政务概要,将记录在卷宗上,并定期送到行宫让朱高煦过目。
内阁大臣扩充之后十人,以及典宝处六人,十七个人属于不同衙门,甚至有勋贵武将和太监人;并间杂有新旧两派*员。因此凡事相互制约牵扯,决策结果,般不会太荒诞。
便道:“派人去宁夏府,让何福遣使问问忠顺王,把哈密卫知道事、都详细报上来。”
兵部尚书齐泰拱手道:“臣领旨,即发兵部公文。”
朱高煦又看向胡濙:“胡部堂可以答应鞑靼使者,准许流落在哈密卫鞑靼残部,借道回国。”
胡濙拜道:“臣遵旨。”
茶也喝得差不多,朱高煦起身。几个人便跟着站起来,纷纷谢恩告退。
相比宰相理政,把所有大事寄托在个人道德、能力、而且不结党专权自觉之上,朱高煦觉得,自己布置这套规矩更好。也许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新问题;不过到目前为止,内阁和典宝处运作,尚算良好。
洪武时期曾经有过宰相李善长。太祖皇帝发现宰相有问题时,要更正权力分配,只好大规模清剿宰相党党羽人员,牵涉极广死者无算,甚至从规则上取消宰相制度。
而朱高煦推测,自己这套法子,要是其中有人出现问题,只要把个人从衙门堂官位置上换下
朱高煦北上巡狩事、已准备很久,如今确定行程,大队人马将于六月下旬离京。护卫军队两卫、约万步骑,另有锦衣卫仪仗、太监、文武*员随从等等,随行人马共万多人。
文官有高贤宁、侯海等,随行大将丘福、韦达,以及带兵陈大锤和王彧。当然除这些文武大员,还有许多书吏同行。大明朝廷已全面进入文官制度,诸事上下运行,得靠大量公文案牍,没有吏员根本无法有效办事。
随同出京皇妃有两个,皇贵妃沐蓁和贤妃姚姬,还有她们各自宫里嫔、段雪恨和沈宝妍。朱高煦同意妙锦意思,这次让她留在京师。
因太子朱瞻壑年纪尚小,不能监国。皇帝离京其间,奏章公文改朱批为蓝批,仍以武德初设计法子运行。
决策机构是内阁和典宝处,其衙署都在武英殿,规矩有点复杂。各种政务与奏章,主要分三种处理办法。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