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成长过程,绝大部分是你所想象不到,
或者说是建造上海者所预想不到。
商业造就上海。这个连省会都没有当过地方,如今大概是世上最大城市,1920年代,上海境内机械化工业仍屈指可数之际,它已是世上第六大城。但除这之外,关于它成长过程,绝大部分是你所想象不到,或者说是建造上海者所预想不到。
鸦片战争后,清廷根据条约,开放包括上海在内五口通商,当时外国人常称上海只是个“渔村”。外国人在该处设立商铺时,作为英国人租界所在(也就是后来成为上海市中心所在),大概只有五百居民。但就在河对岸有个人口约二十五万中国城市,日益繁荣国内贸易中心。全中国有超过三分之人口住在长江流域,而长江就在这里入海。商业发达长江三角洲有三千多万人口,所制造手工艺品,特别是丝织品和棉布,沿着长江往上游运送,换取稻米、木材、糖、小麦、大豆,以及这个人口拥挤之地所无法自给自足其他许多商品。即使在1830年代,就已有些外国人推估上海年度贸易量和伦敦不相上下。毕竟上海周边长江三角洲,人口比英国多,而且像英国样是其所在“世界”“工场”。
当然,外国人所带给该世界乃是猝不及防狂,bao冲击,但上海似乎反倒从国难中得利。随着鸦片贸易于1820、1830年代急遽增长,上海成为鸦片贸易重镇之;鸦片战争后,上海更成为最大鸦片贸易中心。随着吸食鸦片恶习普及,数百万人受到毒害,但许多上海贸易商、海运业者、银行家致富。1850年代太平天国之乱,令中国陷入更严重灾难,但上海反倒因此更突飞猛进。
太平天国之乱(1851—1864)可能是历来摧残最烈内战,夺走超过两千万条人命。但上海从中获益。首先,数百年来华南所产大量稻米,都是循大运河输往北方,供养北京和北方军队,但太平天国之乱打断这条漕运路线,稻米转而从上海走海路北送。对于原来运货到北方而总装不到半条船海运业者而言,这赐给他们样有利可图且不虞货源中断货物(上海所输出布和其他产品,比来自南方木材、大豆、小麦、其他笨重货物,远较不占空间,因此货舱装不到半)。海运稻米获利,使码头、船等与海运相关设备,得以有钱大幅现代化。随着清廷开始体认到外国人比过去所向提防干草原游牧民族威胁更大(但外国人也代表新科技、资金潜在来源),上海和其他海港成为自强新务推展目标。
尤其值得提是,清廷对于这个因条约而开放通商口岸本身,对于该口岸与该中国城市间关系,原有预定构想,但这场内战使构想不得不有所改变。清廷原打算以这些条约口岸将外国人阻隔于中国城市之外;外国人原打算设立租界,乃是完全没有中国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