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其他地方输入必需品(如盐)地区,或无力上缴应缴税款地区。这些地区频频面临现金不足危机,于是眼前有需要就铸币,以兹因应。事实上,对这类地区而言,非常笨重货币(铅、铁、陶),反倒是最理想货币;因为将这类笨重货币带走不大合乎效益,对在这些市场贩卖商品贸易商而言,还不如带大宗商品回家划算。因此“旧钱”(junkmoney)不只确保贫穷地区能留下些钱,以利当地兑换线路(circuitsofexchange)能持续运行不辍,还为这些地区欲平衡“进口”所需要“出口”提供见不到补助(在外销“盐”之类民生必需品地区,“坏”钱不需要,且似乎较不普及得多)。因此,前仆后继改革者欲抑制这些地方货币,却总以失败收场,也就势所必然,如果真让他们如愿,反倒会是场大灾难。事实上,在地方货币可用以兑换较正规货币(但兑换量有限制)地区,确发展出高度精细市场,从而解决大型互赖经济体需要与较贫穷地区“保护本地利益”需要两者间平衡问题。
长远来看,纸钞比笨重钱币更为脆弱。纸钞要得到使用者足够信赖,才能流通于广大地区,因此,加印纸钞所引起定期性通货膨胀,对纸钞实用性伤害,远大于过量铸造受损当地货币所带来伤害。纸钞设计来供长距离大型交易使用,因此,旦政局动荡(特别是14世纪中期伴随元朝瓦解发生战争),阻碍长程贸易,纸钞实用性就大大降低。长程贸易后来复苏,并于16世纪达到前所未有蓬勃,但就在这时,新交易媒介白银问世。输入中国白银,最初来自日本、越南、缅甸,然后来自美洲,且从美洲输入白银,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接下来三百年,全球生产白银,有将近半流入中国,供应铸币所需,这些白银与原有地方货币起流通于市面,并未取代后者,同时成为长程贸易正规货币。在这期间,世界其他地方享用丝织品、瓷器和其他中国精品,若非中国纸钞实验以失败收场,他们不可能买到这些东西。
直到19世纪鸦片贸易逆转白银流向,中国z.府才又开始印制纸钞。随着较贫穷地区再度陷入白银、紫铜短缺困境,青铜币、铁币、其他地方货币再度,bao增,而令外国人大为惊愕。西方人认为中国z.府对贸易从来不够用心,无力创造出可靠货币,因此造成这场货币混乱。然而事实并不尽然,中国是个由多级经济构成复杂经济体,这所谓乱象,其实只是在重拾过去就有机制,即能以任何单货币都无力办到方式,促成各级经济平顺运作机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