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国家对这个同宗说法都半信半疑,他们还是觉得吴国太野蛮,跟自己不样。
孔子不得意时候抱怨过:实在没人愿意推行“道”,就坐筏子出海,投奔蛮夷去!2但说说可以,他下不决心去吴或者楚国。
考虑再三,他决定先往南走走,但不要太远。那里是陈国和蔡国。蔡国先祖是周武王、周公兄弟。陈国历史更古老,这个部族据说是舜帝后代,妫(音归)姓,擅长制造陶器。周朝建立后,陈人服从周权威,周武王就
在楚国阴影下——陈国闲适——残酷战争先声——为什要回卫国?——决心去找阳虎——黄河畔绝望
亚热带边缘
宋国、郑国都待不下去,孔子又不能折返卫国、鲁国,那样太没面子。还能去哪里?
北边是晋国,还在和鲁国打仗,他不能去。西边是秦国,春秋中原人眼里,秦是个有野蛮色彩国家,而且偏远封闭,和中原列国往来很少。孔子自命为商、周文化正统传人,也不想去秦国。
南方,有吴、楚两个大国,楚国在湖北省,吴国在江苏省南部,孔子离他们距离还有点远,中间隔着几个小国。而且,吴、楚两国在中原诸侯看来都是蛮夷,情况又不太熟悉,孔子也下不决心。
春秋时候,中原政治原则是只承认个王,就是洛阳周王。服从周王诸侯,级别可以是公、侯、伯等等,不能是王。楚、吴两国却从来都称王。他们觉得自己和洛阳周王是个级别,比各诸侯国都要高。楚国国内,各县长官叫公或者尹,对照是中原诸侯国君级别,这算是大逆不道。
天下只有洛阳周王是唯王,这个王是各诸侯最高领袖:这是中原国家政治共识,也是区分华夏和夷狄主要标准。春秋中原诸侯虽然事实上都不服从周王,但这个大原则还没人公开反对,更没人敢僭越称王。当年齐桓公、晋文公为什有那强号召力,就因为他们提倡诸侯团结起来,尊重王室对抗夷狄。孔子也不可能承认周王之外第二个王,那样他政治主张就都不成立。
不过,到孔子时代,楚国王室、贵族已经向中原学得很文明,和百多年前大不样。孔子二十二岁那年,当时楚灵王跟人炫耀他王室藏书很多,都是古老文献“《三坟》《五典》《八索》《九丘》”。1
吴国崛起更晚,是最近几十年事。它最大敌人是楚国。楚国变文明,战斗力却下降,经常被吴国打得大败。
吴国兴起以来,常和中原国家打交道,上层也开始学习中原贵族各种讲究。吴国人还自称是周人后裔。据说,他们始祖吴泰伯、仲雍兄弟二人,是周文王伯父,本来该当王,但他们把位子谦让给小弟季历(文王父亲),自己跑到偏僻东南方安家,而且也像当地蛮夷样,裸体过日子,还“断发文身”,就是理很短头发,身上纹各种刺青,完全不像中原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