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人拓荒和坚守
七十五年来,敦煌研究院坚持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石窟文物,几代莫高窟人为之付出青春和毕生精力,现在已经是“几代同堂”。从大漠中无人区到世界瞩目研究院,这中间确实走过许多风雨和崎岖。
第阶段是敦煌艺术研究所时期(1944—1950)。根据于右任先生提出“寓保护于研究之中”倡议,研究所以保管研究敦煌莫高窟为主,也兼及敦煌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保护。这三处石窟统称为“敦煌石窟”。
首任所长是常书鸿先生,他带领十多名有志青年,从大城市来到荒凉西北边陲,等待他们是片破败不堪石窟。那时候莫高窟洞窟都没有门,可以随意进出。据孙儒僩先生回忆,1948年,他亲历敦煌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庙会。据他描述,那天昏暗洞窟里传出高亢秦腔,莫高窟树林中到处都是牛、马、骡。敦煌地主、商人和农民们几乎倾城而出,他们在洞窟间穿梭,在许多断臂甚至断头佛像面前合掌祈祷,倾诉自己愿望。累,就倚在画满壁画墙壁上抽旱烟小憩,莫高窟工作人员前来劝阻时,往往还会发生争吵。
为保护这些没有窟门遮挡洞窟,孙儒僩和敦煌艺术研究所二十多个同事,整日在洞窟间巡视。他们向前来赶节日热闹村民宣传保护文物注意事项,不厌其烦地遍遍复述几年前就贴在九层楼前布告。然而,仍然有不少前来礼佛老人无法理解,当他们被请出洞窟时候,情绪激动。
最为艰苦工作要数清除数百年来堆积在三百多个洞窟前和窟内积沙,这是每天必须进行工作。在常书鸿先生带领下,工作人员拆除窟内俄国人搭建全部土炕土灶,对石窟做力所能及初步整修。通过募款,还为部分重点洞窟装窟门,修建长千余米围墙以阻挡人为破坏和偷盗。
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开始着手给洞窟编号,做壁画内容调查,进行壁画临摹,同时设置陈列室以展示文物,制定进窟工作制度和参观办法,并在南京、上海、重庆等地举办敦煌艺术展览。他们克服无房、无电、无自来水、无交通工具、经费拮据、缺少人手、孩子不能上学等各种难以想象困难,边保护,边研究,筚路蓝缕,含辛茹苦,开创敦煌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美术临摹等方面业务方向,为敦煌石窟事业继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敦煌文物研究所时期(1950—198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z.府高度重视敦煌石窟保护,文化部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提出“保护、研究、弘扬”工作方针,还组织国内文物、考古和古建方面著名专家,对莫高窟做全面综合勘察,制定保护和研究方案,明确敦煌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也由敦煌文物研究所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