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塑造这个人物,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千万不要把写成“金刚力士”。而且,还要求他们写完后,必须给段所长和刘书记审阅,他们答应照办。后来,他们还给看稿子,征求意见,问事实有无出入。
这些年轻记者没有想到,两个新中国培养北京大学毕业生,响应祖国号召,各自选择最艰苦地方,个在武汉大学创建考古专业,个在西北荒漠做石窟保护。两人为工作,长期分居两地,根本无法顾及孩子教育。这些事情深深触动他们。不久之后,篇题为《敦煌女儿》长文就刊载于《光明日报》。这篇文章是以整版形式刊登,老彭看见,宿白先生看见,住在宿白先生对面邓广铭先生也看见。据说,宿白先生对邓广铭先生说,报上谈基本上还符合事实。过去老师和同学们也都看到,自己却没有看到。直到几个月后,有人提起这篇文章,才知道自己夜之间成“名人”。
其实,当时心里并不是很兴奋。因为很多事情直藏在心里,不愿向外人去说。而现在自己家事几乎全国上下都知道。“敦煌女儿”这样个美名,那时也让倍感不安和压力。
从北大到敦煌
是58级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学生。考古虽属历史学科范畴,但因研究对象是古代留存各种遗迹和遗物,所以考古方法和手段与历史学主要运用历史文献进行研究有所不同,必须采用科学田野调查、发掘,并对发掘揭示遗址和遗物进行记录、整理和研究。也就是说,没有野外考古实践和锻炼,就谈不上学会考古。因此田野考古实习和专题考古实习是考古专业学生必不可少功课。
们58级考古专业学生,至三年级参加过三次野外考古实习。1962年下半年,是北大毕业前最后次专题考古实习。宿白先生是们敦煌实习组指导教师。
宿先生当时上课程是三国至元代各代考古,涉及广泛而复杂古代社会文化。与实习有关中国历史考古学中个分支—中国石窟寺考古学,是由宿先生建立。他调查研究全国各地石窟寺,首创以科学考古学方法调查、记录和研究中国石窟寺遗迹,打破过去仅限于从美术史角度研究石窟寺状况传统。他为中国石窟寺考古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宿先生按照考古学方法,指导段鹏琦、马世长、谢德根和对莫高窟几个典型洞窟进行实测和记录。令感到特别幸运是,在敦煌文物研究所还听到宿先生讲授《敦煌七讲》,这是他建立中国石窟寺考古学体系首次讲授,同时也为敦煌石窟考古研究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莫高窟毕业考古实习,直影响着以后对敦煌石窟考古研究工作。
1962年,们毕业实习结束之后,敦煌文物研究所向北大提出,希望们这些在莫高窟实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