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不蕲君知之耶?如其不知,言亦何益?如其知之,是批龙之逆鳞而履虎尾也。非至愚极妄之人,当不为此。”[163]问题在于,到底是什让人们对于这首诗产生如此艳冶联想?
回到们开始所讲那种“春风沉醉”感觉,那是种身体舒展、心潮涌动、注意力弥散感觉,带有少许眩晕,既像“风开露井桃”,又像“春风拂槛”。诗人若非有这种感觉,为什写玄宗“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杆”满足、沉醉、松弛样子?读者若非有这种感觉,为什偏偏要说李白写这组诗时“犹苦宿醒”?至于“枝红艳露凝香”中活色生香、“云雨巫山”中固着枕席之欢暗示、“枉断肠”中深情缱绻,都使人觉得这绝不是客观外貌描写。
这组诗中有种美好情欲节奏。第首全然是惊艳,第二首有哀愁渗入,第三首交糅着疲惫与满足,带有美好时间无限延长。李白诗中字未提杨贵妃,却成功地再现由杨贵妃带来气氛与感觉。直觉得这是个非常尴尬场景,因为李白虽然在写作中回避直视杨贵妃相貌,但是他完完全全窥见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情欲关系。想,这也是后来读者既觉得它“风流旖旎,绝世丰神”[164],却又不得不假装没有看出其中情欲色彩,或硬要说它是美刺之作原因。
后来读者也觉得李白知道得太多很尴尬,所以他们再写唐明皇和杨玉环爱情故事时,就把李白也当作重要角色写进去。他被写得像是中世纪那些拜倒在贵妇石榴裙下随时准备为之卖命骑士。李白既是李杨故事观看者,又被后人纳入故事中去观看,成为这个爱情故事浪漫性重要组成。
安东尼·吉登斯在《亲密关系变革:现代社会中性、爱和爱欲》中说,现代人所讲“爱情”是以性吸引为基础浪漫体验,迟至十八世纪才在欧洲贵族间产生,到二十世纪初才风靡全球。[165]在此之前,全世界范围内夫妻之间缔结都是与浪漫并无瓜葛契约婚姻。在对中国古代男女之情文学书写中,更多是夫妻之间因长久付出而产生恩情,或者对歌妓产生赏爱及亵玩,抑或是《长干行》《西洲曲》这样情窦初开式体验,很少涉及成熟两性灵肉相遇激发深刻喜悦。如果说中国古代文学中确实有类似于“浪漫之爱”东西,就来自宫廷与仙界,发生在帝王与神女或带有传奇背景宠妃之间情事,不管是周穆王与西王母、夫差与西施、楚襄王与巫山神女、汉成帝与赵飞燕,还是李隆基与杨玉环。
在古代诗人吟咏中,这些宫廷情事绝非像今天宫斗剧般充满利益纠葛,而是寄予对人间不可期至美情爱想象,带有对于爱欲与情色纯真渴望。有时候,这些故事竟与现代爱情如此相似,例如李杨故事在《长恨歌》及传中发展出太真入仙、分钗坚誓结尾,把伦常、生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