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欧洲人沿着印度海岸,在马德拉斯、苏拉特、达卡、卡西姆巴扎尔、卡利卡特等地建立系列仓库——又被称为库房(factories)。在这些库房里欧洲商人代理人们向巴尼亚人订购棉布,然后收取待装船货物。数百卷皮封簿册记录每笔交易,许多簿册留存至今。5
达卡英国东印度公司库房详细记录1676年棉布买卖机制,证明东印度公司对当地贸易商依赖。在距离贸易船抵达8至10个月之前,英国商人与巴尼亚人签订棉布供应分包协定,明确规定棉纺织品质量、式样、价格和交货日期。非洲和欧洲消费者需要以特定价格购买特定商品。巴尼亚人随后向各种中间商预付定金,继而中间商在村庄之间辗转,与个体织工签订协议并为成品布料预付定金。6最终,织物又按照相同链条回到英国在达卡库房,商人在那里对其划分等级并准备装运。
在这个生产系统中,织工自己控制工作节奏和工作组织,拥有自己工具,就跟几个世纪以来样,甚至还保留把产品卖给他们愿意卖给人权利。随着欧洲需求增长,织工能够增加产量并提高价格,这显然对他们有利。实际上,到达古吉拉特巴鲁奇镇欧洲贸易商,如同在奥里萨邦和达卡样,为当地区域性棉花产业带来新动力。尽管织工依然贫穷,但是他们也可以利用欧洲人对其布料竞争谋取更多利益,而本地巴尼亚人甚至还有印度统治者也都获得好处——统治者迅速地建立起针对棉纺织品生产和出口赋税制度。7尽管欧洲商人在印度势力相当大,但还不足以左右切:英国商人抱怨这机制常常被打乱,“在达卡,阿拉伯商人和莫卧儿商人每年都运走大批量棉纺织品,沿着陆路运到远至土耳其人领域地方”。此外,来自织工和当地巴尼亚人“竞争、麻烦及指控”也都经常打乱这机制。8
依靠着当地贸易商和本地资本,“库房”这机制延续将近两个世纪。晚至18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仍然从孟买两个商人佩斯东吉·杰姆沙特吉(PestonjeeJemsatjee)和索拉布杰·杰万吉(SorabjeJevangee)那里购买价值超过100万卢比棉布成品。而苏拉特巴尼亚人达达波·蒙纳克吉(DadaboMonackjee)与孟买城市北部织工订立协议,为英国人供货。实际上,起初,葡萄牙、英国、荷兰和法国贸易商仅仅是这个古老而活跃市场最新到达者,和成百上千来自整个南亚和阿拉伯半岛贸易商起竞争。在达卡,直到18世纪,欧洲贸易商棉布交易量也只占所有棉布贸易三分之。而且欧洲在印度贸易能力仍然仰仗南亚银行家和商人,依赖后者为棉花种植和加工提供资金。9
但是,欧洲武装商人介入亚洲贸易,逐渐将那些古老传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