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内地棉花种植,也没有意愿去预付资金扩大棉花种植。棉花流向欧洲商人,是因为他们愿意支付那里价格,但他们对棉花是如何种植毫无影响力。此时,在这个全球原棉关系网络中,当地种植者和本地商人仍然是影响力巨大角色。特别是因为他们既没有专门从事出口棉花生产,也没有专门为欧洲北部市场出口棉花。25
1702—1780年英国棉花进口量,按来源分列,以百万磅计,为五年平均值。
随着小部分原棉进入欧洲,以满足不断扩张但在全球范围内仍微不足道欧洲棉花产业,欧洲、非洲以及美洲奴隶种植园对棉布需求却增长。但是欧洲产量不足以满足这需求。因此,英国、法国、荷兰、丹麦和葡萄牙贸易商,以同样狂热精力,试图以更有利条件,从印度进口更多棉纺织品。1614年,英国商人出口12,500件未裁剪棉布,而到1699年至1701年,数量飙升到每年877,789件。在不到100年时间里,英国出口棉布数量增加到七十倍。26
为以有利价格获得大批量印度棉布,欧洲各个东印度公司代表开始更积极地卷入印度棉布生产过程。几十年来,这些获得特许欧洲东印度公司代表直在抱怨说,印度织工有能力将商品卖给竞争对手公司、竞争印度巴尼亚人、世界其他地区贸易商,甚至是独立于这些公司之外欧洲私人商人,以制造竞争,抬高价格。如果欧洲人能强迫这些织工仅仅单独为他们公司工作,就有增加利益可能性。垄断市场成压低织工收入和推高特定商品售价方法。27
欧洲商人能够以满意价格获得他们所需要品质与数量棉布,这是因为他们受益于欧洲国家对越来越广印度领土政治控制。他们不再仅仅是贸易者,而是逐渐地变成统治者。例如,在18世纪30年代,达卡厂房驻守着批保护公司利益军事武装人员。最引人注目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本是伙商人,1765年却成孟加拉统治者,并在此后几十年中把他们控制扩张到南亚其他地区。到18世纪末,领土扩张梦想进步增强;由于英国商人越来越多地投资印度和中国之间原棉贸易,他们希望将印度西部产棉地区整合进东印度公司领土中。国家特许公司对遥远土地提出私人政治权力主张,是对经济权力这概念g,m性重新定义。国家与私人企业主共享对土地和民众主权。28
这种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新结合,以及其他因素,使得欧洲商人能够更进步控制纺织品生产,特别是通过加强对织工控制。29早在17世纪,沿着科罗曼德尔海岸,那些本来颇有影响力担当印度织工和欧洲出口商之间中间人印度商人,逐步为些受到欧洲公司更紧密控制代理人所替代。继孟加拉之后,苏拉特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