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徽宗·政和六年》。
[16]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徽宗·政和七年》。
[17]周密《癸辛杂识·前集》。
[18]参考《汴京遗迹志·卷四·山岳》。
[19]方勺《泊宅编·卷三》。
口均调水势,止深六尺,以通行重载为准。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
[6]《宋史·河渠志三·汴河上》:“国家漕运,以河渠为主。国初浚河渠三道,通京城漕运,自后定立上供年额:汴河斛斗六百万石,广济河六十二万石,惠民河六十万石。广济河所运,止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而已。惟汴河专运粳米,兼以小麦,此乃大仓蓄积之实。今仰食于官廪者,不惟三军,至于京师士庶以亿万计,大半待饱于军稍之余,故国家于漕事,至急至重。然则汴河乃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
[7]沈文通《漕舟》,引自《宋文鉴》卷十八。
[8]《宋史·河渠志三·汴河上》:“(大中祥符八年)八月,太常少卿马元方请浚汴河中流,阔五丈,深五尺,可省修堤之费。”
[9]其余有据可查桥包括:古月桥、广济桥、通济桥、通圣桥、卢沟桥和单桥。其中,古月桥拱高4.95米,全长31.2米,宽4.5米,属石质虹桥,位于现今浙江义乌,始建于南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广济桥、通济桥和通圣桥拱高分别为5米、4米和5.5米,均为位于现今江苏省东台县宋代古桥;卢沟桥高10米左右,位于现今北京市丰台区;单桥高12米,位于现今河北沧州。
[20]参考《汴京遗迹志·卷四·山岳》。
[21]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徽宗·宣和五年》。
[22]参考《墨庄漫录》。
[23]参考《宋史·蔡京传》。
[24]这里主要指是以诛杀朱勔为口号方腊起义。
[10]《宋史·朱勔传》:“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
[11]参考《东京梦华录·卷·河道》。
[12]关于这段传说,有两个版本。其中个版本(见《汴京遗迹志》)记载,道士指出需要加高地方在内城东北角,这里后来建立万岁山,也就是艮岳。而根据《宋史纪事本末·道教之崇》记载,加高地方在内城西北角,宋徽宗在这里建立上清宝箓宫,而艮岳在此宫东方。考虑到汴梁地形,第种说法可能更接近真相,故采用。
[13]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徽宗·政和四年》。
[14]指童贯、杨戬、贾详、何䜣和蓝从熙,号称“延福五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