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皆非国家之福。君臣当表白自己意见,如此于人于事,方有助益。倘若帝王所赞同群臣都说对,群臣便都成孔子所说乡愿,是足以招致亡国之祸。然后他又略述在免役法方面他和司马光不同看法。他二人是意见不同,但是尊重彼此意见。而今司马光已去世,那群人,以为朝廷依旧继续推行他既定政策,于是只知道顺从皇帝意见。实际上,司马光并不希望人人都同意他意见,他也不相信皇太后所需要只是群臣唯唯诺诺恭顺和卑曲谄媚意见致而已。他另点异议是,从免役法所征收三十万贯之中,拨出西北战事所需之后,尚余半数,朝廷应当把此款项在城郊购买土地,用以安顿退役军人,如此,可以减少服役人数半。此钱取之于民,当复用之于民。在这些方面,他直坚持己见,得罪不少人。大概在十二日,他写信给好友杨珪,在信中又非难那些人云亦云毫无主见人,并颇以自己有真知灼见而自负。那封信上说:
某近数章请郡未允。数日来杜门待命,期于必得耳。公必闻其略。盖为台藏所不容也。昔之君子,惟荆(王荆公)是师;今之君子,惟温(司马温公)是随。所随不同,其为随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致此烦言,盖始于此。无进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
最后,在二十三日,苏东坡奉令留任原职,在二十七日,决定把请求审问苏东坡*员予以宽恕。
苏东坡为小人陷害,太后支持他;政敌显然未能达成目,也因此丢脸面。他别无话说,只好照旧留任。他对皇太后非常感激,决定从此之后,毅然决然以更为坦诚态度,向皇太后说别人所不敢说话。今天在苏文忠公全集里还有很多政论文章和奏议,都是此后两年内写。那些奏议上都清清楚楚写着日期,看就知道他所争持是哪些问题。
他所力争第项是“广开言路”。他若生在今天,定会为言论自由而战,为强大有益舆论而战。这是他再三再四提到。他指出来,朝廷有道,皇帝定是想办法接近每个人。比如说,唐太宗在位时(唐太宗可以说是中国四千年来最好皇帝),他许每个人到宫廷进言,甚至无官无职老百姓也在内。若有人说有话要见皇帝,宫门守卫人员不许阻拦。苏东坡提醒皇太后,在本朝初年皇帝允许低级官吏谒见,甚至平民亦蒙接待。而今可得见到太后人只不过十几个人,那十数人岂能尽知天下所发生事?倘若那十数人赶巧都是庸碌之辈,或不敢把真实情形奏闻,皇太后必致相信天下百姓安乐无事。天下情形岂不糟糕!诚然,别*员也可以上表进言,但是那些表章进皇宫,也就石沉大海。皇太后若不亲自召见,又怎解所讨论问题?再者,还有好多事,是不能写在纸上见于文字。有事情有时万分复杂,次讨论未必弄得清楚,何况只凭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