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心,非官是好,要以文称。昔余少年,游荡不学;知子心,忧泯灭。感叹折节,以至今日……有错其丘,惟子之坟。凿为二室
中几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项荣誉,于是以全国第流学者知名于天下。
苏东坡这个才气纵横青年,这次引用历史事例,却失之疏忽,而且在试卷上杜撰几句对话。他发挥文意时说,在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在罚罪之时,当恻然有哀怜之心,以免无辜而受戮。他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日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几句对白读来满好,显示贤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有展长才之日,这种史实颇可证实明主贤君用人之道。判官梅圣俞阅卷至此,对尧与皋陶有关此事之对白,不敢公然提出查问,因为经提出,即表示自己对年久湮没古籍未曾读过。苏东坡因此,才得以混过。考试过去之后,梅圣俞天问苏东坡:
“可是,尧和皋陶这段话见于何书?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
苏东坡这位年轻学者承认说:“是所杜撰。”
梅圣俞这位前辈宿儒大惊:“你所杜撰!”
东坡回答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主考官录取学生,即表示自己克尽其职发现真才,二人彼此之间即形成“老师”与“门生”终身不渝关系。考中门生要去拜谒主考老师致敬。并修函感谢恩德。欧阳修为当时文学权威,字之褒,字之贬,即足以关乎学人之荣辱成败。当年个作家曾说,当时学者不知刑罚之可畏,不知晋升之可喜,生不足欢,死不足惧,但怕欧阳修意见。试想想,欧阳修天向同僚说话,那该有何等力量啊!他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这种话由欧阳修口中说出,全京都人人都知道,据说欧阳修天对儿子说:“记着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他话果然应验,因为苏东坡死后十年之内,果然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谈论苏东坡。他著作在遭朝廷禁阅之时,有人还暗中偷读呢。
苏东坡宦途正要开始,母亲病故。根据儒家之礼,这当然是极其重大之事,甚至官为宰相,也须立即退隐,守丧两年三个月之后,才能返回复职。东坡姐姐已于数年前去世,因此苏家全家三个男人晋京应试之后,家中只有母亲和两个儿媳妇。母亲死时还没听到京都喜讯。苏家父子三人急忙返家,到家只见母亲已去,家中团纷乱,篱墙倾倒,屋顶穿漏,形如难民家园。
正式办完丧礼之后,他们在山坡之下名为“老翁泉”地方,挑选处作为苏家宝地。这个泉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当地人说月明之夜,可见白发俊雅老翁倚坐在堤防之上,有人走近时,老翁则消失于水中。后来苏洵也葬埋于此,因为那片地方名称,苏洵通常亦称为“苏老泉”。
苏洵在祭妻文里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