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5月12日,星期二,下午。纽约圣尼耶尔大学商学院1992届工商管理学毕业生论文答辩会举行,答辩会场设在间预先布置好教研室。
方迪返校已经几天,今天是她毕业论文答辩日子,她是第二批答辩生。方迪经历过新闻学院毕业论文答辩,对本次工商管理学答辩又有充分准备,之前也参加答辩委员会组织预答辩,心里并不紧张。答辩席在讲台上,台下坐着3位答辩委员,主答辩是学院副院长。方迪上台先向答辩委员说声“老师好”,然后就开始论文陈述。
方迪毕业论文题目是:《决策法则——见路不走》。
方迪说:“承认,初次听到‘见路不走’时候很排斥,甚至在心里嘲笑,觉得故弄玄虚。当明白这个词含义之后,觉得很浅薄,也为嘲笑而惭愧。”
方迪说:“在这所伟大学校里,相信每个学生对‘创新’这个词都很熟悉,每个老师都在强调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思维创新。如果不拘于字面,理解是:创新并不是执着于新旧,而是要善于发现和创造更符合实际方法。市场条件在变,必然要求决策和管理相适应,而不断催生方法普遍具有‘新’特征,人们就习惯用‘创新’这个词来表达。这是个方便表达,其本质是‘更适应条件’和‘更符合需要’意思。”
方迪说:“为什每个老师都在向学生强调创新精神呢?理解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每个成功范例都贴上标签,正确、先进、潮流,然后拿着这个标准衡量切管理方法,只要是不符合这个标准,就是错误、落后。这很可怕,因为每个企业具体情况不样,没有哪种条件是可以悉数复制。们在教室里学习很多方法和技巧,正如老师反复所讲,是引导、启发们思维,培养们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让们去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其本质,就是培养们见路不走能力。”
方迪说:“过去是以两极判断事物,非好即坏、非对即错、非此即彼,这样思维很狭隘,事实上很多事物并不是以简单对错就可以判断,是属于条件可能与否。任何事物,从成因到结果都是有规律,什条件产生什结果,什结果需要什条件,这是科学。如果符合个好听概念比符合实际重要,对于企业就很危险,就会脱离实际。有个很中国化提法,叫解放思想,跟老师讲‘创新’基本是个意思,都是主张挣脱模式思维束缚,用实事求是、辨别、证明科学思维去认识事物。所谓‘决策’,是指具有方向性意义重要决定,正确决策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根本,而‘见路不走’就是企业决策法则,不唯经验、教条,不唯标签、模式,只以企业根本利益为目,遵循因果律,走条件可能。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具有顽强生命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