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学徒之外,伙计们都放假回去,大年初四再回店。
厅墙上挂祖上穿朝服画像,合并两张方桌,供奉鸡鸭鱼肉、什锦烤麸、豆芽菜,果盘里有各种食品、水果,摆齐碗筷酒杯,两边点蜡烛,中间香炉点香,全家祭拜。除夕夜守岁,大年初可以晚起,大人和孩子都穿新衣,爆竹烟花不断。这天不可以扫地。在“年初头上”,拜客不断,家人要送上盖碗茶,盖子上放对檀香橄榄,互相拱手,“恭贺新禧!”“恭喜发财!”走前放上红包。小孩们都能拿到压岁钱,这几天,大人们可以“摊牌九”小赌,搓麻将。到初四晚上,是“接财神”,门外也有“财神”扮演者,手舞足蹈沿店讨钱。直到元宵节点亮各种纸灯,年才算结束。
那时过节都很认真。到“夏至”这日,吃红蛋,就要用大秤“秤人”,每人缩紧身子,轮流抓住秤勾,嘻嘻哈哈非常热闹。到“端午”,门口挂艾草,孩子脸上涂雄黄,大人们喝“雄黄酒”。七月十五“鬼节”,人行道树杆上连起长绳,扎有“白无常”、“黑无常”各种小鬼和白纸飘带,随风舞动,阴风惨惨。附近“下海庙”有庙会,众人扮成“阎罗王”、“黑白无常”,以及“打入十八层地狱”“大鬼小鬼”游行。最吓人是领头数人(据说是赎罪船民),用铁钩直接勾进手臂皮肉(并不见血,不停朝手臂上喷水可以止痛),吊着很重大香炉、镗锣,慢慢走过来。
“下海庙”供有“八仙”,父母把“过继”给庙里“吕纯阳”,每逢生日,庙里就送来个印有“长命富贵”四字瓷碗,是碗“八宝饭”,当然家里不能白拿,要付钱。七月卅日,“地藏王菩萨生日”,人行道街石缝里插满点燃香火,家家如此。中秋节“供月”,在门口点燃个插满各色纸旗“香斗”,全家吃苏式、宁式月饼,是附近“野荸荠”食品店买,细绳捆扎,覆有招牌红纸,木片盒里垫干荷叶。般不买广式月饼。家里请“厨房”上门做菜“摆几桌”,自带厨具和菜蔬,甚至“圆台面”,这在1930—1940年代风行,报上常登广告。家中除结婚办喜酒,般不上饭店。
二
那是个重男轻女时代。记得“·二八”(九三二年,五岁),全家从逃难到宁波,全家去庄桥祭拜祠堂,女孩子没有份,不让拜。九三年妹妹出生,父母雇奶妈,不久她就被奶妈带到石浦乡下抚养,直到九三八年,才把她正式领回家,身上、头发里全是虱子……自小则被父母打扮成男孩,在工部局东区小学读到两年级,学校要改办女校,是“男生”,就转到男女同校工部局华德路小学上课。次体检,老师才发现是女孩,通知家,暑假后读三年级,必须恢复女装。那段时间惶恐羞愧,战战兢兢,非常压抑,只要看到老师们说话,感觉就是在议论。在两个月暑假里,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