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边听边点头,脑海中想到,却是寄送回国资料,是否发挥预期效果。
他对凌大使已经是没有指望,只能寄希望于国内变化。
……
态度更加亲切,道:“在美国工作时候,经常都会提起你工作,不过,仅仅个人推荐你还不够,你还需要得到多点推荐,最好是瑞典科学家。”
“您意思是?”
“你工作如果能够被瑞典科学家,翻译成瑞典语话,那就是最完美状态。”达尔贝科轻声提点道:“英语虽然是科学通用语言,负责评选卡洛琳医学院学者们也都能够轻松使用它,但是,在讨论期间,他们仍然是会使用瑞典语。是否有人愿意将你工作,以瑞典语方式介绍给瑞典科学家,在诺贝尔奖评选中是很重要,尤其是生物学奖,更加如此。”
杨锐缓缓点头。
相比物理学和化学,生物学语言阐述部分,要更多些,也就更加需要语言翻译。就像是PCR价值,它是很难用公式来涵盖,还需要语言说明。
当然,这也看做是生物学家自怨自艾。物理学和化学其实同样需要语言说明,哪怕是量子力学这样东西,如果没有相关学者恰当翻译,就丢篇论文出来,看得懂有多少不说,能认识到其价值更是少数。
“会想想办法。”杨锐这说,不仅是想到生物学家,还想到化学奖。历史上,PCR得可是诺贝尔化学奖,所以,不管是出于什心理,他还需要有人推荐自己去争夺诺贝尔化学奖。
不能小看这样张推荐票,全世界有资格投票学者,分摊到不同学科,每年也只有三位数而已,这些推荐票中许多,都会重复投给某几个人,所以,并不是有资格得到诺奖学者,每年都能得到诺奖评选推荐,是否有人因此而丧失诺奖,就是说不清楚事。
“不用担心,你时不时都会登上美国报纸和期刊,国际上对你关注度已经不弱,对,你可以请中国方面,也做些工作。”达尔贝科得诺奖有十几年,对此很有解向杨锐描述。
80年代咨询并像是后世那样发达,许多关于诺奖解都是以讹传讹,真正内幕消息,反而隐藏在大众视野之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