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教授道:“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也有类似情况,往前数,84年获诺贝尔生物学奖米尔斯坦是阿根廷出生,也是在阿根廷读本科和博士,但他后来又去英国剑桥读博士,并且在英国长期任职。”
“就是说,们不光要走出去,让外国人看到们。”乔公总结句。
“是。”杨锐尽可能言简意赅。
乔公点点头,却是道:“小杨,你为什没有考虑留洋?那可比来找容易多。”
“有些事情,可以顺着他们,有些就不必。”杨锐说着笑下,道:“也想出去看看,但更想有成绩以后,出国教教他们。”
这确是件大事,原则上是赞成。”乔公接着抬起头来,问:“你们现在需要什样支持。”
朱院士看向杨锐,并将机会让给他。
事到如今,杨锐亦是当仁不让道:“首先,希望国内能表现出积极融入世界主流科学界姿态。”
乔公没想到杨锐会提这个要求,不由好奇问:“怎表现出来?”
“以日本为例。”杨锐道:“日本在二战以前,遭遇到问题,与们现在遭遇到其实很像,那个时候,日本科学界不受欧美科学界注意,许多成果虽然优秀,也不能被其他国家科学家所重视,为扭转这局面,日本派出支规模庞大科学代表团,访问瑞典,并达成多项协议,而这个代表团最大任务,是向欧美科学界宣布,日本即将投入双倍科学经费,用以支持日本人争夺诺贝尔奖。”
这句话,说就有些张扬,但以杨锐年纪来说,却并不显得过分。
乔公看着略显意气杨锐,不禁笑出来:“好,同意。”
杨锐看看乔公,道:“这样支代表团,这样访问和许诺,配合适度宣传,是打开诺贝尔奖外墙方式。否则,曾经身为圈外人日本人,现在身为圈外人中国人,是很难得到诺奖。”
“也不是没有中国人得过诺奖。”刘院士提醒杨锐句,更多是给他解释机会。
杨锐果然跟上,道:“中国人或者第三世界国家学者,能得诺奖首要条件是离开祖国。在国外读研究生、博士生外国学者,并且在国外完成主要工作学者,是最容易得诺贝尔奖,他们也被认为是圈内人。但不是,咱们国家大多数学者都不是。”
乔公“哦”声,看向朱院士。
朱院士想会,道:“是这样个情况,细数下来,杨振宁45年赴美留学,李政道46年去,都在美国实验室里呆十多年。丁肇中是美国出生华人,也是美国读大学,美国做教授。”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