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以外,杨锐学生身份也是个障碍。
虽然历史上,是有二十多岁得到诺奖天才,可那是二战以前事,二战以后诺奖,获得难度可要大多,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以后,诺奖知名度大大提升,它在普通民众中知名度大大加强,使得诺奖评判日益严格,多少有点终身成就奖意思。
蔡教授等人平日里,对杨锐成就都是很高看,然而,说到诺贝尔奖,这个话题就变有些诡异。
老实说,80年代中国科研人,对于诺奖评选机制都解不清,再加上目前各种自矮化思潮,蔡教授还真没有去想。
但是,现在仔细想,杨锐研制出来PCR,明显已是全世界各大实验室标配,展现出前景令人吃惊广泛,堪称是改变生物科研方式。G蛋白偶联受体两个项目,无论是100%清晰构象,还是刚刚完成晶体结构,也都是从无数科研人血泪中捞出来,毫无疑问是诺奖级成果。
旦学者们不能满足关注者幻想时候,各方压力同样也会爆棚。
些学者就此失去实验室都是有。
蔡教授望着年轻杨锐,虽然觉得他自信满满,依旧不敢轻忽道:“你能在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有所建树,唔……你现在其实都走到世界最前端,技术方面,确是没有问题,但是,你现在还没有试过……”
他想说是太大压力,可又觉得说出来不合适,不由得停下措辞。
杨锐笑笑,道:“知道您意思,如果申请做第三阶段项目,肯定能拿到大笔钱,但是,给钱机构要求就会下子落下来。”
三个诺奖级成果,够不够资格评诺奖?
蔡教授苦笑连连:“没想到啊,没注意呢没注意呢,你就跑到全行业尖尖上去。”
“蔡教授。”杨锐没有跟着蔡教授感慨,喊声,道:“您说,能不能试下,冲击下诺奖。”
“冲击?怎冲击?”
“您刚才都说,诺奖运作很微妙,也想知道,能不能享受这个微妙。”杨锐说较为委婉
“是这个意思。”蔡教授叹口气,道:“外行人领导内行人是免不,你现在从863计划申请经费,从北大申请经费,甚至自己出经费,这样做好做坏,都不会有什问题。但你要是涉及到其他部委,甚至国家层面上,他们要求就不是这样,别说做不出项目,甚至做慢,都会有人催促和要求,不是好应付。”
“该承担压力,总归是要承担,再说,与争取诺贝尔奖要承受压力比起来,这样压力不算什吧。”杨锐笑笑。
“当然,诺奖运作太微妙。”蔡教授感慨到此处,突然惊醒过来,愣愣看向杨锐。
杨锐耸耸肩,笑道:“您不会说不够格吧。”
“够……谁敢说你不够格。”蔡教授之前还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主要是杨锐太年轻,开始科研时间太短。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