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学林尽管做许多没用大项目,可是,大项目经验,终究是保存下来。
在离子通道实验室,他也很快找到自己位置,就是管理牛视紫红质蛋白生产。
如何生产是苏先凯工作,在初期时候,他是边尝试各种方式边进行生产。
随着实验进度提升,苏先凯工作性质其实就慢慢发生变化。
就像是杨锐当年做辅酶Q10生产方式样,苏先凯要做研究,其实也是慢慢偏向生产方式研究,而且,当他研究面越来越广时候,牛视紫红质蛋白其实也就变和辅酶Q10样,可以分工协作,进入专业化生产状态。
“结晶这步是最重要啊,绝对要注意注意再注意,牢记流程,在心里默念步骤……”
“溶解这步是最重要啊,绝对要注意注意再注意,看看有没有析出?不要浪费原料,另外,永远记住,次溶解之后,不允许再加入溶剂,所以定要计算好使用量。”
“你不要给在这里算来算去,实验实验,你要做出来才算数!”
陶学林在离子通道实验室里转着圈儿下命令。
这是他非常擅长工作,在成为正教授以前,陶学林主要工作就是带领教授手底下人干活。当然,在80年代以前,最多工作其实是各单位合作,上级领导但凡是有什想法,不管是北大领导,教育部领导,文化部领导,科学院领导,甚至北京领导,凡是有些关联,都可以组成个攻关团队。
生物制药在80年代其实都是实验室生产模式,包括杨锐建立西捷工厂也是如此,总共二十个人,二三十个人,就能组建工厂生产部,大家操作仪器,也就类似于实验室放大版,有些甚至都不用放大,就用实验室进行生产。
从牛心中提取辅酶Q10,从牛胰腺中提取胰岛素,以及从牛眼中提取牛视紫红质蛋白,都是类模式。
杨锐和苏先凯稍稍帮帮手,就将目前掌握技术,全部传给陶学林。
而陶学林只用几天功夫,就是牛视紫红质蛋白产能,提高数倍。
这可
早十年时候,攻关团队项目是多种多样,尤其是对生物系老师们来说,更是如此,简单点,怎提高粪肥效力,复杂点,怎设计款全新粪肥,难度大点,吃点什能产出更好粪肥……
那时候做项目,也不是哪个学校或者某个研究所独立工作,虽然很多项目只要两个人就能做得,但在领导眼里,两个人做项目,又怎能显得出重视来,好不容易想出来项目,又怎能替换呢。
北大招牌更是不容忽视,所以,在很长段时间里,陶学林做都是“大项目”。
有段时间,陶学林是沮丧,事实上,有段时间,很多学术精英都是沮丧,总觉得自己浪费光阴,浪费天赋……
然而,经验永远都是不会浪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