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还有另个后遗症,就是令所有人都知道,原来做科研也是有可能赚到钱,想要学杨锐姿势学者,现在也是大把。
坐在会议室里杆教授,此时有坐如针垫感觉。
做实
“G蛋白偶联受体”在生物学界,是王之领域。
立起G蛋白偶联受体旗帜,就是竖起王旗。
王旗之下,名声大义都有。
光是为中国开拓“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这句话,就足够在生物学大会上,引来阵阵掌声。
王旗不是谁都可以竖。
离子通道实验室至今,只有许正平是北大原生副教授。
他愿意过来,除领导安排和个人意向之外,也是因为初建期离子通道实验室需要名副手。当日离子通道实验室,已经是做出世界级成果,在这样实验室里工作是回事,做副主任又是另回事。
自许正平之后,杨锐再没有吸收过北大原生研究员,不是北大不够好,而是他想要学者更高端,而他也拿不出对方想要资源。
北大清华待遇,在国内向来都是拔尖,可以说,北大清华和其他重点大学、地方高校之间差距是指数级。毕竟,北大清华是全国数数二高校,而排名第三高校,只手都算不过来,由此堆出名声,带来是无数精神与物质上荣誉。
就科研来说,名清华北大教授,甚至副教授,有太多太多渠道,去得到经费和支持。
PCR是杨锐有资格竖起王旗最大依仗,如果说两年前,PCR还是令人惊叹新技术,到86年当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PCR是诺奖级成果。
尽管诺奖级成果不见得就能得诺奖,但是,放眼中国,多久能有个诺奖级成果?
当然,也不是有诺奖级成果,就有开片“G蛋白偶联受体”资格。
开片也得有资本,要别人卖命,你就得出得起卖命钱。
而在这点上,杨锐自掏腰包600万美元故事,早就传遍。
最简单点,北大教授到任何个地方省市,收集经费,合作个项目,是非常容易达成,事实上,根本不用他们主动去寻找,全国千多个驻京办,没少联络此类工作,那些高科技产业园,或者高科技公司创立,是北大教授名头,还是河东大学教授名头,在宣传上是两种口径。
当然,如果仅仅是资源上区别,也还是有办法克服,偏偏杨锐身份令北大教授们难以接受。
80年代人还是很好面子,北大老师说什都是不愿意在学生手底下干活,最起码,等杨锐大学毕业留校以后,再到他手底下工作还差不多。虽然就差这年,名义毕竟是不同。
所以,杨锐最终能从清华拉两名副教授过来,却不能从北大找到合适人员。
不过,自从杨锐立起“G蛋白偶联受体”旗帜之后,北大教授和副教授们想法,又多多少少发生变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