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将吃干干净净鹅骨头在桌子上敲敲,又用旁边湿毛巾擦干净手,然后扶正笔记本,迅速写下多个条目。
对他来说,最麻烦地方并不是确定个完整发展方向,而是让这个发展方向,就85年眼光来看,合情合理。
这正好与其他学者麻烦相反。
或
你知道未来二十年要重点发展是高分子材料,那又如何,该搬砖照样搬砖,该做高分子材料照样做高分子材料,搞基础生物学明知道前途渺茫,照样没路子转行。
但是,对于个国家来说,这种成体系判断,却实在是太考验人,就像是无数人讨论“运10”,究竟是发展还是放弃,所需要考虑要素实在太多。这已经不仅仅是科学判断,还牵扯到对国际局势经济发展判断,对未来国际局势判断。
当然,“运10”这种应用性很强问题,并不定需要科学家来做决定,那,是否大力发展“离子通道”研究呢?“基因组学”呢?如此专业问题,大约只能是科学家来做决定。
而在两者之间问题,更加不好判断。中国是否需要参与到“基因组”计划中去呢?历史上,中国到00年前后,才做出参加决定,算是赶个末班车,完成1%基因组测序,事实证明,稍微晚些,但总比没做好。
再靠近政治和军事些,比如说,们是否要继续开发和研究生物武器?是否要继续开发和研究核武器?基因武器距离们有多远?现在开发会不会白花钱没成果?现在不开发,会不会让人直接招爆头?
事实上,这种资料,就像是当年苏联援建中国156个项目样,它在年内,三年内,五年内,都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放眼10年后,20年后,它影响却决定10亿人辛苦工作,究竟是发挥100%,发挥120%,还是发挥20%。
中国早期863计划,自然是免不有诸多不足与漏洞,即使与同期外国相似计划,例如美国“战略防御倡议”(星球大战计划),日本“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亦有所不如。
然而,国家级科研发展纲要问题,就在于,你只能请本国科学家来完成它,即使本国科学家水平比诺贝尔奖得主差两个阶级,也不能允许外国诺贝尔奖得主插手期中。苏联人反其道而行,结果“休克疗法”直接变成“立卒疗法”,或许,他们当初打就是这个主意。
对中国学者和中国政治家来说,由本土学者完成本国科学计划是理所当然事,早些年,中国人是体会过外国学者插手之后结局,曾经苏联老大哥在变成苏修之前,也并不总是本着同个理想而为你着想。
杨锐是根红苗正中国学者,他学术声望,虽然不足以他来撰写篇完整科学发展纲要,但是,杨锐要是撰写篇生物学发展纲要,还真不能说是自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