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
景语兰提
这样背景,让杨锐出书几乎变水到渠成。
事实上,当杨锐自己考虑到这个问题时候,他都吓跳。没想到自己两年多以来工作,竟然有这多涉及到医药领域。
这或许也是杨锐受到后世影响。科学终究是为人类而服务,越是直接涉及到人项目,就越受到重视,杨锐读研时候,他所接触到圈子气氛,就是生物医药不分,杨锐做工作也不免要触及到边缘。
不过,做研究本来就是比较任性事,越是高端学者越是如此,因为世界是任性,自然科学领域更是任性,你发现什现象,就用自己掌握知识去分析,得到什结果就是什结果,并不能做到想要什就能有什。
传说中跨领域学者,难道真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立志做跨领域学者吗?怎可能!希特勒还想要做画家呢,最后还不是只能将占领区名画都搜刮空以圆梦。
在补选GMP委员会委员期间,杨锐就准备要写本书。
做学术,解决问题第选择往往都是出书。比起演讲、论文或者其他任何形式信息传递方式,书籍说服力是最强。
即使以最低标准来看,书籍在说明问题方面,也有着极大先天优势。
论文通常用于说明个问题,或者组问题,但若是想要说明系列问题时候,往往就需要书籍似篇幅。
关于药品问题,自然都是冗长而连锁问题。
跨领域学者,多数只是因为他们实验数据跨领域,于是不得不跨领域而已。学门新学科是多烦累事啊,没有哪个学者愿意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就为门以后可能永远都用不上学科,他们也就是遇到相关领域问题,于是仗着超强学习能力,强行跨领域而已。
当然,也有些学者是传说中复合型人才,读书时候就读堆证书出来,物理化数学全面发展,考虑问题时候自然而然跨领域,评价这样学者,只能说,人家才是真任性!
杨锐要写书,向来是不难,关键问题在于写什样书。
接下来两天,杨锐干脆没有出门,就躺在床上,思考这个问题。
思考也可以被理解为补眠,GMP委员会补选,还是很耗他些精力。实验室工作也不轻松,现在确实需要回回血。
80年代中国,对此并没有系统化研究。
杨锐却不同,即使不考虑脑海中资料,他也是国内接触医药产业链最多人,因为他做去铁酮,就等于接触到制药产业最上游,他做PCR,又接触到仪器和设备制造,辅酶Q10三种生产工艺,更是让他接触到漫长生产线。
除销售部分,杨锐现在基本是医药产业链全制霸状态。
而国内药厂,现在最不需要就是销售。
国内也基本没有药品销售概念,GMP委员会更不涉及到销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