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实验以后,有调整过化合物?”伍洪波问更细。
杨锐摇头,道:“没有,动物实验气呵成,结果非常好。”
“那看可以,建议咱们托早晨七八点钟太阳把,最近评奖话……”
“评奖不合适,小奖没意义,大奖话,杨锐还是年轻些。”蔡教授深谙国内科研界潜规则,论资排辈这种事,什时候都少不。以杨锐学生身份和20出头年龄,他要是拿个大奖,将无数五六十岁,甚至六七十岁前辈挤下去,会是什后果?
如果是饥肠辘辘边缘学者,蛋糕送到嘴边,不管带毒不带毒,自然都要咬口,但杨锐前胸贴着《Cell》论文,后背挂着《Nature》超水平引用,早就吃饱腹,自然不值得为块肉再舍命拼搏。
流水准。
换成去铁屎,去铁尿,这样研究样能够展现出杨锐能力。
且比干巴巴数据更给力。
刘院长在众人赞叹声中,再次遗憾道:“可惜去铁酮是华锐实验室做,要是咱们北大做,这也是填补国内空白。”
“华锐实验室也算吧,主要工作都是在国内完成。”伍洪波说句正经话。
蔡教授看杨锐眼,干脆道:“杨锐,你有什想法,要不提出来?”
大家都看向杨锐。
杨锐瞬间意识到,蔡教授给自己个极好机会。
这可是个极其难得机会。在场学者,光是学部委员就有两位,安林海和沈兴德也是准学部委员水平,业内声望高企,而且,大家还来自不同单位,蔡教授是北大生物系制高点,安林海是北大项目申请委员会主席,沈兴德是清华生物学中流砥柱,伍洪波和庆志勇则是中科院在生物学方面大山头。
这多成员,虽然都是蔡教授邀请而来圈子成员,但他们现在做出决
杨锐回答道:“所有工作都是在国内完成。”
“有外国人参与?”
“从捷利康借名制药厂研究员,解情况,他没有参加研究。动物实验期间,有名英国剑桥教授参与,但她完全没有参与合成过程。”杨锐停下,道:“动物实验主要工作是这位葛瑞丝教授,以及中国王晓芸研究员完成。王晓芸以前在咱们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两人贡献大约是l*s开。”
杨锐说很认真,别看是私下场合,现在说话都是有用。尤其是科研贡献问题,在国内在国外都不能信口胡说,如《自然》、《科学》这样杂志,甚至有专门机制,要求科研参与者和组织者分别详细描述自己贡献。而在各种奖项评选中,贡献也是评选方重点考量因素,同个研究可能有三个人参与,可能有三十个人参与,可能涉及到过去六十年长期发展,但诺贝尔奖就能给三个人,到时候算给谁,就是贡献说算。
几个人点头表示明白,道:“动物实验不能算是去铁酮研究重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