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利康市值近千亿,年销售额过百亿,但要论新药话,每年能有三种就算不错,而且,说不定还是相同靶点不同化合物组成新药。就像杨锐去铁酮最后留下七种活性物质,如果这七种活性物质都通过临床实验,那就等于有七种新药。
去铁酮受到多家公司重视也是这个原因,去铁酮本身销售额可能是不高,但它有极大几率通过临床实验并上市,这点就足够各家公司聚焦。
杨锐日后工作,只会吸引越来越多目光,而捷利康规模却不能贸然扩大。
医药公司其实经常遇到类似情况,比如当年合成出来化合物特别多,或者当年找到靶点特别多,怎办?太好办,明年再做啊。
从公司角度来说,这种行为叫做技术储备。
室待遇真不是说说,而且,杨锐相信阿诺德能实现他承诺。
新药开发,尤其是原创药开发是极其困难事,而且越来越难。五六十年代时候,制药公司热衷于开发抗生素,差不都将土里细菌都给翻遍,哈弗之类学校还发起运动,让大家邮寄自己家附近土壤,在当时,抗生素以每月数种速度出现,大点制药公司年开发十几种新药并不困难,但到七十年代,随着技术发展和药品监管严厉,个位数新药已为常态。就杨锐所知,到2010年以后,大型制药企业开发新药时间期待已经延续到10年——十年能开发出种新药,就算快。
以这样背景来说,制药公司耐心其实是非常好,别说杨锐这样年轻又有经验学者,就是稍微有点名气名校教授,刚刚涉足这个领域,制药公司耐心都能持续两三年,甚至三四年。
七年是超出正常公司耐心,但有阿诺德支持,还有世界级成果支持,杨锐确实有资格拿到这样承诺。
然而,杨锐内心里,并不想要这样承诺。
华尔街给制药公司做估值时候,储备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环。而且,不止是合成化合物可以储备,有多少三期临床,有多少二期临床,有多少动物实验通过药物,也都可以是储备
杨锐若是普通学者,对密不可分关系应当是欢迎之至,大型跨国制药公司是生物和医药领域最好合作对象,当然,他们依旧会仗势欺人,店大欺客,但那并不意味着小型制药公司不会这样做。区别只在于大型制药公司吃相好看些,耐心长些,资助多些,资金和执行能力强些。
可惜杨锐并非是普通研究者,他脑袋里东西太多,不止家捷利康吃不下,任何名合作伙伴都吃不下。
就现在速度,两个月开发种新原创药,在其他人看来或许是因缘巧合乃至于天方夜谭,但对杨锐来说,这确是可以复制工作。
那些仿制药公司在原创药资料公开以后是怎做,杨锐就可以怎做。
唯问题,就是原创药复杂性远远超过仿制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