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次生物类国际会议可以有3000人参加,但报告厅就能塞300人,那组委会就筛选300人出来,请他们参加第场报告会——至于第二场第三场第四场报告会,组委会就不管,都属于先到先得状态。
这种状况通常是因为各种国际会议组委会都很穷,大家不能为开幕式盛大点,就不过日子。另方面,也是没有必要,学术报告会,有两百人听,就算是广而告之,反正报告会之前,大家就会人手份先拿到报告内容,自个回家研究,也是样,现场参加会议,无非是得到个当面质疑机会罢,若是学术水平不够,这个机会拿到也没什意义。
其次,除首场报告会,以后报告会都是此起彼伏乃至于并列进行,就像是杨锐曾经参加过“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大会”那样,万众瞩目独场报告会只有少数人才有资格做,就像是新闻联播样,其他报告会等于是互相竞争关系,组委会弄个超大报告厅,那除开幕式也没有其他用,对穷苦学者们来说,这属于极大浪费。
不过,能够参加首场报告会,还是很能说明个学者地位。
因此,大家都把参加首场报告会叫做入围。
他甚至还不是真正国家干部,除个实验室,杨锐手底下没有多少权利,而他在学术界积累,也远远没有影响到在场任何个人能力。
于是,有人就毫不犹豫喊出来:“别人不管,这个杨锐同学,是怎进组委会编制?”
“胡教授,咱们声音小点,注意国际影响。”领队重复遍重点,并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看向杨锐。
对他来说,显然不打算替杨锐挡雷。
杨锐也料到有此遭,在进攻与退让间考虑两秒钟,就选择前者,道:“猜可能是两点原因吧。”
杨锐入围,证明他地位,所以他轻松
“哦?还有两点?”胡教授见杨锐是解释而非谦让,表情很是不耐烦。他都是60岁人,还要随车颠簸,本身就是极不愿意,看着年纪比自己小学者得到更好待遇,却是更不平衡。
对其他人,胡教授不好当面得罪,可对杨锐,胡教授就不在乎。他转眼间就是要退休人,此次出来,本身是福利多于工作,也不担心杨锐能对自己怎样。
杨锐很熟悉这样状况,坦然道:“第点,可能是寄送给组委会论文发挥作用,对方觉得有价值,就入围。”
学术会议不像是奥运会,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譬如理论物理,次全世界规模盛会往往就是三五十人规模。生物学学者人数很多,或许是理论物理学几百几千倍,但规模同样不会无限制扩大,尤其是各场报告会,组委会并不会为多赛点人进去,就搞很大报告厅。
正常学术会议往往就是租多大报告厅,就塞多少人,但愿意报名参加学者数量并不做限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