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哪里能有。”宋文浩笑着摇头:“这次估计总共就有六七个发言人吧,童第周来还差不多。”
童第周辉煌在民国时代,也是胚胎学和早期克隆学方面权威人物,属于教科书里科学家,还做过耶鲁大学客座教授,算是早期中国生物学代表人物。
杨锐只能无奈笑,他离这种小领域世界权威还差得远呢。
……
不过是80年代中期,某个领域领先技术而已,还是杨锐已经做出来研究,分享些非关键点,杨锐毫不在意。
他这种态度,开始时还被人看做是年少轻狂,随着探讨深入,却是不自觉感染其他人。
很快,后舱烟民区,讨论内容就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实用。
大部分学者只是不愿意廉价或免费送出自己研究,但基本分享精神,大家其实都是不缺乏。
杨锐不其然间做个好表率,也让越来越多人加入讨论中。
这个时候,就轮到他听取中老年学者们经验。
不得不说,对杨锐来说,这样经验也是非常稀缺。他脑海中有是论文,也有不少资料乃至于学者笔记,但和其他人样,实验中可能遇到问题千奇百怪,许多时候,这样知识只能来源于口述。
十多人加起来几百年经验,随手拈来,亦让杨锐受益匪浅。
旁人亦有同感,宋文浩带着引荐成功得意,对杨锐好感大增,临回位置,还道:“到地方,有什问题尽管找。领队没什用,最多帮你解决点生活问题。”
杨锐道谢,半开玩笑道:“还真有问题,咱们有在大会上发言名额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