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脑海中资料,杨锐并不认为自己能比国内流实验室有多少优势——若是不能连续建立优势,资源也会越来越少,那他实验室就会从良性循环变成恶性循环,最终死掉都有可能。
相反,如果杨锐能够建立足够强优势,却可以反过来吸引优质小牛乃至普通牛加盟,这个时候,就再次进入杨锐节奏。他或许缺乏某个研究方向深层知识,但他随便在脑海中找篇《会议纪要》之类东西,就能抓出海量小牛大牛大犇们名字,最终,他实验室达到国内流实验室水平,他就有机会收集国内流专家,他实验室达到国际顶级实验室,他就有机会收集国际顶级专家,这样模式,才是属于杨锐模式。
所以,即使许正平说话符合常理,对自己有着充分认识杨锐也不会采纳他意见,而是委婉坚持道:“相互作用蛋白项目组依旧是咱们实验室主要方向。但基因测序这个方向,也不想放弃,个人还是比较有兴趣。克隆基因小组,除买书就不用什钱,觉得作为补充比较合适。”
相互作用蛋白这个项目,以前是杨锐领衔
植物实验室疯掉——发芽期、幼苗期、莲座期、结球期、休眠期……光是研究其中个生长期,仿佛都能发表几十篇《Science》感觉,然而,现实是篇都没有,因为根本没人研究出结果来!太他娘难!
而对个项目组来说,设定这样个巨大目标,又有什成就感可言?项目组最在乎资金来源,往往也是耐心有限。
不管项目组资金来源于z.府、机构、民间组织还是个人,正常人类长线忍耐时间都是以年计算,而火星计划这样东西,以十年计算都属于好大喜功——如果没有巨大规模话,任何类似项目,都得在狂热期待冷却以后慢慢枯萎。
克隆是生物科学中大分支,而且是前沿课题中热门中热门,这也意味着它会有庞大拥趸,会有数不清科研竞争……
苏先凯和范振龙互相看看各自小身板,不自信情绪瞬间弥漫。
许正平也道:“相互作用蛋白、基因测序和克隆,这三个课题都是生物前沿大课题,以咱们实验室现状,觉得着重追求个,就已经非常难,同时进行三个……”
他不用把话说完,后面话,杨锐脑补“呵呵”。
当然,许正平说再正确不过。
对正常人,正常实验室来说,个项目深入进去,都要困难拔不出来,同时做三个项目,根本是浪费资源。
但对杨锐来说,深入个项目耗费时间和精力其实是非常多,尤其是特别深入课题,他脑海中并没有相关资料——杨锐当年也泛泛看过很多资料,翻过很多专著,就像是绝大多数研究生那样。可要就某个项目深入下去,继而深入到世界顶级程度,不是非常热门点,杨锐不可能说是看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