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有动手能力强,有动手能力弱,都是很正常事。比如著名泡利不相容泡利,就是只擅长理论,基本不插手实验,杨振宁也是如此。
杨锐不知道苏先凯历史上发展轨迹是怎样,所以让苏先凯自己尝试。
对于这个级别幼牛,杨锐也有足够自信来调教。
大犇们之所以有三个牛那强,往往并非是因为他们基础有多扎实,更多还是眼光和前瞻性,尤其是那些常年身处在科研线大犇,他写出来论文只包含他所拥有部分知识和认识,而那些不确定,尚未完成,需要保密知识和认识,就往往只有被言传身教者所知。
钱学森与他师兄们成功,就可以看做是次只是扩散成功。
且喜欢硕士生,而今年名额只有两个,那……努力劝说自己熟悉且喜欢硕士生考博,并给出种种许诺。
实在是培养名头犬太花费精力,越是有名和忙碌学者,越不愿意招学生,也是这个原因。
如果说实验室是支篮球队,那像是苏先凯这样未来工程院院士,就像是高中篮球队里,身高两米二青涩篮球手,杨锐绝对是势在必得。
有这样只小牛在自己实验室里,他不知道要省下多少精力。再者说,小牛做切论文,还都得挂上他通讯作者,他实验室名字,在其独立之前,任何收益也归属于实验室。
没有比这更本万利生意。
钱学森老师冯卡门掌握着全世界最尖端技术,“超音速之父”名字不是白叫,整个超音速时代都笼罩在冯卡门阴影下,想当然,这些可以用于军事前沿知识并不会全部发表成论文,但在其实验室里工作学生们,接受知识渠道却不仅限于论文。
于是,直到六七十年代,冯卡门实验室学生们都是航空技术领先者,这些遍及五大洲学生,也将“卡门科班”名字发扬光大,拿尽各种荣誉。
这样超高端实验室,虽然比中世纪铁匠铺开放,却还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画室。
杨锐满脑子高端论文,而且掌握着太多太多成熟理论和体系,要说眼光和眼界,真是超过大多数高校讲座教授。
另方面,做
顾莲却没有杨锐自信,在实验室里如无头苍蝇似转会,又将苏先凯拉过来。
苏先凯同样晕着呢,听顾莲话,又回头看看被人围起来氨基酸分析仪,以及孤傲扫描电镜,小声对杨锐道:“您是不是找错人,您实验室里两台仪器,都不会用,也不知道能帮上什忙。”
“不会用没关系,教你。”杨锐笑得像是牛外婆似。
“只是刚毕业,还在继续理论学习……”苏先凯姿态摆得低又低。
“没关系,咱们先在实验室里做练习,到时候看你练习情况决定,擅长实验呢,你就做实验,不擅长实验呢,你就做理论,都可以。”杨锐依旧笑得像是牛外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