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好像家资产5000万公司,就是比资产500万公司好贷款样。
在基金会或者科委眼里,拨款给高经费项目,风险自然也小,万有找补,也有个解释——你看,北大都给配套五万经费,北大都被骗!们能怎样!
这样暗规则,自然是有漏洞,比如学校提前配套几千万元资金,岂不是更容易拿到国家经费。如果学校不把钱撤出,确如此!
然而,经费是硬道理,不是谁想配就能配,归根结底,还是得校内排名和竞争,所以,这样规则就直延续下来,直到杨锐读研时候,也没有太大变化,只是金额水涨船高。
到30年后,学校配个十万八万经费,最多不让省部级资金歧视,要想有利,还得二三十万。国家级资金要求当然更高,项目负责人先要有个七八十万省部级资金,才能在两百万国家级基金上占有优势。
杨锐不用他说完,就给句。
许正平满意之极,乐呵呵去贴公告去。
这次公告贴出去,可就不再波澜不惊。
后世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为什吸引人,无非是三点,第是给政治待遇,所谓“千人计划学者”或者“长江学者”,那都是学术界翘楚;第二是提供优厚待遇,解决房子和老婆工作都是基本,户口车子办公室,乃至于工作时间等等,都是可以谈;第三是研究条件,起始几百万元研究经费和国家级实验室,并不比国外差太多。
起始经费不同于长期经费,如杨锐实验室,他起始经费是18万元基建,钱没过手就消失,留给他间拾掇好实验室算完,剩下正经经费,北大也就先给5万,剩下慢慢给。
这样规格,大部分学校都是玩不起。
而在1984年,杨锐五万元首期资金,也是妥妥独立实验室高规格,除北大清华能出得起这个钱,其他地方高校只有流着哈喇子羡慕份。
同样,杨锐拿出万元起始资金,对于科研组来说,不说高不可攀,也是高高在上。北大生物系里面,有半科研组起始资金拿不到这个数,而在北大以外地方高校,至少九成科研组没有万元起始资金。
在用钱砸人这条道路上,
做研究,五万要是全年经费,那最多就发表到JMC到头,顶级期刊是想都别想,副刊都难,所以,五万元经费是起始经费,这笔钱也是管最松,买点文具,带点出租车发票什,都能报销。
而在使用这笔钱缓冲期,就是研究员申请经费时间。
负责管理经费基金会,还有各级科委其实与银行很像,都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角色。
这些机构,看到研究员有5万元起始经费,再给钱时候,自然要考虑到这笔钱价值和意义。
同样条件下,有五万元经费研究员,申请下来经费,肯定要比只有5000元经费研究员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