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学有教授投稿到JMC,也很正常吧。”
“东京大学……东京大学教授投稿JMC当然正常,但是,但是……”范讲师有点想要叫出来,却被杨锐平静态度给压住,这让他更有想喊叫冲动。
尽管有着太多太多冲突,但在80年代亚洲,东京大学是当之无愧亚洲第,北大清华甚至难以挤入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汉城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等组成第二梯队。
虽然篇东京大学教授,写篇普通论文,并送到杨锐手里并不算什。
然而,当这种理论上可能发生事情发生时候,现实中
可以说,选择正确审稿人,是期刊编辑最重要工作之。
出于谨慎,越是知名院校或研究机构,越是发达国家院校和研究机构,就越容易受到编辑青睐。
84年北大,还远远够不上世界名校标准,来自外国期刊审稿人邀约自然不多。
谭助教眼馋走过来,干脆站在杨锐身后,问:“谁写论文,能看到吗?”
“应该能看到吧,同行评审是单盲吧。”范讲师与谭助教并排而站,他也就毕业3年,还没有做过次审稿人呢。
二把手范讲师也被吸引过来。
杨锐依旧点头,道:“他们也是同行评审机制。”
杨锐以前就做过《生物化学系统生态》审稿人,也很是审过几篇论文。不过,钾通道科研竞赛开始以后,杨锐就没时间审稿,接连拒绝几篇。
当然,《JMC》这个级别稿子,杨锐还没有审过。
尽管国外期刊对审稿人要求不是很严格——毕竟是件义务工作,且有两三个人同时进行,但是,他们对审稿人最起码资格审查还是有。
杨锐笑着点点头,道:“应该是单盲。”
单盲就是审稿人知道论文作者个人信息,而论文作者不知道谁在审稿。
杨锐没有遮掩展开信件。
许多教授忙碌起来,都顾不得审稿,往往就会交给手底下学生做练习,之后自己再检查,期刊社也知道这种情况,般都会避免利益相关人士相互审稿。
范讲师好奇读着抬头名字,道:“TheUniversityofTokyo……东京大学?还是教授论文!”
尤其是《JMC》这级别期刊,他们邀请审稿,本身就意味着种资格认定。
如果只是在该期刊上发表篇门槛论文,那编辑除非是撞昏头,否则是不可能邀请审稿。
另外,被邀请审稿人身份,对是否被邀请,其实也会有很大影响。
如果是世界名校教授,肯定会给编辑多些信心——绝大多数期刊编辑都只具有基本科研水平,至多在某方面有所建树,对于论文内容是否符合期刊要求,是否有价值,期刊编辑完全有赖于审稿人判断。
作为媒体种,期刊社顶多邀请两名厉害教授撑门面,但他们不可能让每名期刊编辑都变成达芬奇。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