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他只接触过捷利康研究员,比如首席技术官特拉普。特拉普虽然是谢菲尔德大学前教授,但他毕竟已经卸任。而大学工作与公司,尤其是制药公司工作是两样,基础学科研究几乎都是大学在承担,前沿科学也是属于大学。
理查德带着严肃微笑泡茶,却道:“首先要说,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并没有那难,任何名研究者目标,也应该是这样期刊。虽然中国条件不好,但想,条件会渐渐好起来,王教授或许等不到,你能等到。”
他对杨锐说着,当然,仅只是鼓励而已。
《科学》和《自然》毫无疑问是世界最顶级期刊,但是,欧美国家,每年能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论文学生并不少,比如PCR发明者穆里奇,他博士论文就发表在《自然》上。后世中国学生,也经常有在CNS上发表论文。
尽管就个群体来说,CNS并非高不可攀,但就个人来说,2000年以前CNS却比考个全国高考状元难多。
对杨锐到来颇为高兴,立刻将他介绍给来自美国学者理查德,并详细描述他论文和研究。
理查德是个四十多岁毛脸白人,听到JMC时候,才稍微看看杨锐,用英语说:“在美国,很多研究生毕业都能发表JMC级别论文,大学生能做到此点不多,不错。”
王永拍拍杨锐肩膀,道:“杨锐不止是大学生,还是大学生。”
“哦,刚上大学第年就参与研究和论文?”理查德略表惊讶,并道:“中国科研气氛很好,这年轻学生就得到机会,非常好。在美国,很多学生都是不关心论文和研究。当然,真正关心科研和论文学生,也能够很早就达到目标,不过,在大时期可以做到JMC论文是需要机缘巧合。”
“多谢。”杨锐笑笑。
实际上,即使到21世纪初头几年,能够在《自然》、《科学》和《细胞》上发表论文中国学者依旧寥寥无几,全国高考状元还每年都有个,而中国本土做研究,中国本土发表CNS文章,却不定能保证
理查德严肃看着他,说:“科研之路漫长,希望你能保持这样劲头,争取在毕业以前完成篇《Science》,你现在有方向吗?”
杨锐愣下,略显苦笑,说:“在做钾通道方面研究。”
王永更显尴尬,说:“在中国发表Science还是比较困难。不过,杨锐同学研究还是很有可取之处,理查德教授,咱们休息片刻,听听杨锐同学在钾通道方面理解?”
“好吧。稍等几分钟。”理查德结束正在做实验,在实验室角落里摆开茶壶和茶杯,说:“不摄入咖啡因,所以只有茶,斯里兰卡红茶可以吗?”
“当然,多谢。”杨锐点点头,态度积极,他也想解下现在国外同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