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有这面,但也并非只有这面。曾多次亲眼目睹过代理和出版社不计眼前得失,对称心作品和看好作家倾注全力。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个人好恶和激情将发挥重要作用。依看,这种情形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大致相同吧。
依所见,不论在什国家,愿意从事出版工作、想当编辑人原本都是爱书人。就算在美国,心只想大把赚钱大把花钱人,大概也不会来出版业就职。那些人不是去华尔街(金融业),就是去麦迪逊大街(广告业)。特殊例子另当别论,出版社薪水般都算不上高薪,因此在那里工作人多少都有种自负、种气概:“就是因为爱书,才从事这份工作。”旦有作品正合心意,就会不计得失,全心投入拼命工作。
曾经在美国东部(新泽西和波士顿)住过段时间,与宾奇、盖瑞和萨尼有些私交,关系亲密起来。大家分住异地,相隔遥远,但长年累月地起共事,还是会时不时见面闲聊,起吃饭。这种情况在哪个国家都样。把切托付给代理,几乎从不和责编见面,抛下句“这个嘛,你们看着办好”,这种全部推给人家态度,会导致原本应该顺利运转东西都转不动。当然,假如作品有绝对实力,那倒也无所谓。不过平心而论,没有那般自信,再加上天生秉性,不论什事,“只要自己能做到,就尽量自己去做”,所以尽可能亲力亲为。在日本出道时曾经做过事情,再到美国重新来遍。四十几岁人,竟又次重新回归到“新人状态”。
如此积极地开拓美国市场,很大原因就是此前在日本遇到过种种不太开心事儿,让切身感受到“就这样在日本拖拖沓沓地混日子,也不是办法”。当时正值所谓“泡沫经济时代”,要在日本作为个写东西人生活下去,也并非什艰难事。日本人口超过亿,几乎全都能阅读日语,也就是说基础阅读人口相当多。再加上日本经济势头雄劲,令世人瞠目结舌,出版界也呈现出片盛况。股票只升不降,房地产价格高涨,世间钱多得要溢出来,新杂志接连不断地创刊,杂志想要多少广告就有多少广告送上门来。作为写作人,最不缺就是稿约。当时还有许许多多“美味诱人工作”。甚至曾经有过这样约稿:“这地球上不管什地方,您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经费您想花多少就花多少,游记您想怎写就怎写。”还有位素不相识先生向发出奢华邀请:“上次在法国买座城堡,您在那儿住个年半载,优哉游哉地写小说怎样?”(这两个提案都礼貌地拒绝。)如今回想起来,那简直是个难以置信时代。即使堪称小说家主食小说销路欠佳,单凭这种美味诱人“小菜”就足以生活下去。
然而,对于眼看将年届四十(也就是处于作家至关重要时期)来说,这却不是值得欢欣环境。有个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