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杨抚台总觉得李佑肯定有更深刻
在这件事里,此二人算是另种意义上心照不宣。
诚然,如果事情闹大,过度使用武力李大人也可能会被处罚,但是助纣为虐、还助出十来条人命杨抚台将会更不好过。
杀敌千自伤八百,这是不明智,但若自损百时就能杀敌千,李大人认为还是值得试试看。年轻就是本钱,他等得起。
如果将朝廷视为个整体,它不会很在意杨抚台到底帮李佑还是帮南京方面,也不会很在意丁运使为什变卦,更不会很在意为地方这些人为三瓜两枣破事谁胜谁负,肉烂也是烂在锅里。
不过出这多人命,有官军有太监,又在天下臣民瞩目天子大婚时期牵涉到新进国丈,朝廷想法只能是——
摸不定人,甚至比个敌人更使人厌恶。用句烂俗名言来说,最令人恐惧就是未知,没人愿意与变来变去未知数打交道。
送走杨抚台,李大人指挥府兵收拾南京军士和地上尸体。这时候丁运使走到身边,“听说李大人曾向杨抚台献诗三首,回头还是将这些散出去好。”
李佑点头道:“正有此意。”
那三首专为杨抚台写得拍马谀诗传出去后,别人便知道李佑当初是如何倾力结交杨抚台。
既然向孤傲李大人都表现出如此谦卑态度,那杨抚台为何还与李大人作对?正常人都会认为,这大概是杨抚台自己太过分原因罢。
你杨负堂堂个封疆大吏,帮着别人做坏事都做不成,还做成团狗屎让朝廷去擦,简直就是个废物!
朝廷命你杨负镇守地方有何用处?朝廷需要是麻烦解决者,而不是麻烦制造者!
更别说李佑在朝中很有几个强力靠山,更会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观念。
至于勇救国戚过于卖力气李佑,朝廷想法大概是——罚俸三年!
认识到上面这些,杨抚台才感到浑身无力,这就是种大势,李佑不是杀人狂,只是故意要牺牲掉那两个倒霉蛋制造出这种不抗拒大势。他吃李佑也改变不这点,哪有什兴趣再与李佑相争?
这就是舆论妙处,李佑当初捏着鼻子写拍马诗,未必没有存着这个心思,捧杀捧杀,捧后面有个杀字。
李佑与丁运使打交道实在少,寒暄几句后没什可说,便彼此告别。回去后要做同件事,肯定是写奏本。
公馆里事情传出去后,扬州官场中人只觉得李佑白日杀人过于嚣张猖狂,而杨抚台则有点胆怯怕事,怎被李佑像训孙子样训?居然言不发地撤,即便那金百万成国戚,也不至于如此罢?
众人不由得纷纷猜测巡抚大人可能担心丁运使与李佑两人联手,不好收拾原因。
悟性有高有低,见识阅历也有高有底,做官境界能意识到真正关键之处,只有两个人,也是两个当事人,从内阁里杀出来李佑,以及历任内廷给事中、工部侍郎后担任封疆杨抚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