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景和朝文官当国,锦衣卫多年不设威风霸道南北镇抚司和诏狱,看官们不用倾慕向往之。
黄师爷唯恐李佑不领情,“说来也是你运气好,许尚书推荐名额本是打算留给陈巡道科场不顺时荫监用,结果陈巡道科举实在顺利,考中进士便用不上,如今正好推荐你补监。其他你都放心,仍然保留原有冠带官告,是七品还是七品。”
听完黄先生解释,李佑才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这出背景,难怪他也能去国子监读书。看似新鲜补监,不就是上辈子成人教育、在职研究生之类?
去还是不去?真是个令他纠结问题。
若去话,京师离苏州近三千里,路程个月,不太可能带着妻妾去,有种抛家舍业、背井离乡感觉。何况不知要读多久,听说国子监正常情况是四年肄业……补监估计不会这长,但起码也得年半载。念完书,做什官还是个未知数,不会比现在更爽罢?
发展途径,直接拒绝未免太不给面子……
于是李佑又打算从技术角度说起,“国家自有制度,非科举不入学校,更别说太学国子监。最起码秀才生员功名才有资格入监读书,这样子岂不是胡来,不怕引起朝野非议,有损陈巡道清名?”
黄师爷笑呵呵,“即便最严时候,也有高官推荐位自家子弟荫监制度啊。何况最近朝廷有个新政,尚未行文到府县,你怕是不知道罢。”
“什新政?”
“近年来,科举日盛,国子监人才凋零,朝廷诏令有吏员入官者,或不入流官职者,可以经四品以上*员推荐入监读书,以免国家有遗贤之憾,谓之补监。吏部许尚书与陈巡道信中提及此事,陈巡道便托许尚书推荐你。”
若不去,陈巡道这
李佑心里叹道,陈大人你真是……唉……靠,这点小事居然牵连到手握天下百分之八十*员前途吏部尚书,事情更复杂。
国子监分京师和南京两监,话说近年来,南北两监各自在监学生总是勉力维持千几百人规模,比国朝其他时期正常情况下两三千人少不少,与七八千人鼎盛时期更是相差甚远。
主要原因就是监生不如当年值钱,分配工作越来越难,工作待遇越来越低,升职机会越来越小。导致有志向人宁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地去搏科举功名,也不愿入监读书熬个不上不下出身;至于没志向,很多也是不想来浪费时间。
面对这种情况,有人便上疏道于今之计只有扩招,把那些吏员出身*员和不入流*员(九品以下还有种*员叫不入流)中有志上进,招进国子监读书。即便没有功名也可以特恩嘛,免得国子监号房(宿舍)总是空大半和闹鬼似。
朝廷大佬小佬们吵吵番,居然通过这个方案,其实也无所谓,权且当是荫监个补充。这年头连权贵子弟都不爱来国子监,这帮人更愿意去锦衣卫等亲卫中挂职吃饷,还能世袭份武官家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