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孔目当然也明白上述道理,便忧心忡忡地看着府衙大堂里闹剧,心里忍不住为方大人担心起来。
先前方大人让蔡孔目上演出苦肉计,然后叫他到知府这里献计献策,大肆鼓动知府倡议上书时,蔡孔目觉得这计策成功性不大。
哪个*员能有这傻,连官官相护道理都不明白?但蔡孔目却没料到,方大人所言都成事实,李知府还真就鼓动众人起上书。
现在成这样情况,方大人怎办?
以蔡孔目从政经验来看,凡是地方官府和士绅耆宿联合起来抗议弹劾,那都是闹到天怒人怨地步。这种事情主角不是祸国殃民乱臣贼子,就是为害方阉贼。
不善,只怕肯定要施行苛政尽力搜刮。不过按制十月才开始征收秋粮,眼下才八月初,钦差想有动作也嫌早。故而他只能虚张声势,预作布置。
等到十月份,才是大动干戈时候!诸君应当知道未雨绸缪道理,与其到时候措手不及焦头烂额,何如预先防范?”
于是众人便没话说,然后便有人主动请缨,泼墨挥毫写起陈情表文。笔走龙蛇时三刻成文,别人看过后,叫好几声,随即挨次签名。
国朝自太祖起,便直树立言路畅通政治正确性,民间上书除非是故意作死议论敏感事务,朝廷般不会怪罪。
对这些士绅大户而言,联名上书表达下对钦差不满,基本上没有什风险,属于何乐而不为事情,朝廷不大可能因此而降罪下来。
除非有天子无条件力挺撑腰,这样人多半都没有好下场,方应物固然有点背景,但还没到能被天子强力撑腰地步罢?他又不算是天子佞幸臣子,也不是宦官太监。
可是这个局面,仿佛又是方大人力促成,全过程看下来,怎看怎像是自寻死路……蔡孔目纵然世事洞明,但这时候也看不懂,陷入迷茫之中。
究竟是方大人切尽在掌握,暗中留有后手,还是他弄巧成拙、骑虎难下?
所以他们毫无心理负担,很轻易地就接受上书倡议。即便上白上,那也是不上白不上。
李知府当然不会和民间人士混在起联名,他会另外单独上奏折,顺便也招呼县里起上疏。
稍有政治嗅觉人便知道,苏州府*员上疏和民间上书同时送到朝廷,合在起后,效果就不仅仅是加这简单。
*员上疏是地方官府态度,民间上书是民意。两者分开看时,在高高在上朝廷眼里,很可能无关痛痒,无非是个别人发牢骚而已,不代表地方上主流态度。
但地方官府和民意两者合在起时,影响力就会成倍增加。这时候就不再是个别人牢骚,而是种能代表主流态度,那朝廷肯定要重视起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