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三四千字,方应物感觉差不多,便收尾,然后起身走下丹墀交卷去。
收卷官在东角门这里,方应物交卷出东角门,就算是离开考场,至于下面程序就与他无关。
此时十几位读卷官都在左顺门里东阁,所有试卷都要先送到这里。当着方应物面,收卷官弥封试卷,盖上关防,然后就拿着试卷朝左顺门行去。
方应物望着收卷官背影,愕然片刻。这殿试果然极度、非常、特别不规范,不过他喜欢!
这其中当然有潜规则……没错,试卷确是弥封糊名,理论上送到东阁后,看不出是谁试卷。但收卷官亲自拿着方应物试卷到东阁去,难道他没长嘴?难道他不会用嘴巴告诉别人这份试卷是谁人?
子已经在殿中升座,文武百官也已经向天子礼拜完毕,赞礼官便宣中式举子上前礼拜。
当然众考生是不用进殿,只是上丹陛,然后以方应物为首随着赞礼官招呼,完成规定动作而已。有些比较文青考生此刻面对神圣大殿,已然热泪盈眶、涕如雨下……
随后就在殿外丹墀(chí,指宫殿赤色台阶或赤色地面)上考试,案子早已摆好,并贴着每人名字,等三百考生各就各位,执事*员便把题目发下来。
方应物拿到题目,开眼看去,只见上面写道:“皇帝制曰:联祇举丕图,究惟化理,欲追三代以底雍熙,不可不求定论焉。
夫三代之王天下,必有纪纲法度,然后可以治。而议者乃谓三代之治,在道不在法,岂法无所用乎?
会试名次靠前人和关系户都会享受这种待遇,不用惊讶,这就是殿试规矩,告到皇帝老子那里也没用。
科举最终名次分二三甲,在理论上是这产生——殿试试卷由十几个读卷官看过后,每人都会划出等次符号。
张试卷得到头等评价越多,当然名次也就越高,若大半人给某试卷画四五等,那此试卷必定是三甲。
在实际操作中,试卷都由阁老先看过,并先评价过,然后才让其他读卷官传阅。所以你懂得……这就是传说中“定调子”,
圣王立法必有名以表实,然后可以传远。而议者乃谓三代之法,贵实不贵名,岂名非所先乎?治不在法,则继以仁政之说似决。法不贵名,则必也正名之说似迂,二者将何所从也……”
道题目,洋洋洒洒数百字,看得方应物连连腹诽。这题目简直就是篇文章啊,这是想出题还是故意卖弄?
不管是不是卖弄,方应物也管不着,他看完题目又想想,便奋笔疾书起来。
反正殿试不淘汰人,也不讲究死板八股格式,所以不用在意许多,只管凭着思路口气写下去即可。中间注意下骈四俪六语句,再来点以古讽今小段子显示自己忧国忧民就搞定!
方应物虽然学术功底般般,但胜在思路开阔,此时笔走龙蛇文不加点,看在监临*员眼中,自然又暗暗得到个才思敏捷评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