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种亲身历练人,想混最顶级政治生活,那肯定先天性就不如词臣翰林们。从这个角度而言,非翰林不入内阁不仅仅是限定条件,也是政治机制运行必然结果。
有所感悟后,方应物深深呼吸口气,感受到自己境界又上升个层次,很多政治智慧就是这样点点累积起来。
今日算是不虚此行,方应物暗暗叹道。另外他发现自己来之前想法太可笑——当时他还担心自己成为焦点,并同时惹出刘棉花和李东阳让自己难做。而现在看起来,自己简直是自作多情!
在此地,除父亲所处这个圈子,另外那些高大上圈子里,矜持词臣们谁会在意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小子?根本就是无视。就算是他最熟悉刘棉花,大概也不会自失体面。
这时候,又从门外进来位气质文雅中年文人,由于方应物刻意背对大堂中间,反倒正对着门口,于是看清楚此人模样。
方应物看过大堂中各个圈子,满足自己那按捺不住好奇心后,便停止东张西望,低调地站在父亲身后。
他这个陌生人本来就容易引起别人注意,若再没完没地张望四顾做动作,那想不引起别人注意都难。
现在方应物,当然不想引起关注,特别是不想引起李东阳注意。对刘棉花智慧,方应物还是比较放心,他应该不会在这种场合里特别对待自己,真没有必要高调。
不过方应物虽然表面安静下来,但心里直不停地琢磨几个圈子里门道。这可是外人非常难得第手材料,若非适逢其会,谁能有机会亲眼观察到?
第个圈子就是当权派圈子,但这几位阁老都没有太大威望,否则全场只会形成个围绕三阁老大圈子,而不是分裂成眼前这样几个不同圈子。
方应物立刻就认出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商辂次子商良臣,成化二年进士,旋即经馆选入翰林。成化十四年时,方应物为救父亲在
以那位不知名谦斋公和刘健、谢迁为核心形成第二圈子,与第圈子之间关系看起来很微妙。他们是接班人,既要准备取代第个圈子里当权者,但又要靠着当权者引荐才能更容易入阁上位。
以李东阳、吴宽为首第三个圈子更像是翰林院里文艺圈,注重文学名望,略显超然,仿佛距离核心权力较远,但也不是没有机会。
关于方应物跟着父亲混第四个圈子,则乏善可陈,距离权力差得还远。什时候能混进前面几个圈子再说,若混不进去就直当老前辈罢。
想至此处,方应物对“非翰林不入内阁”这句话有更深层认识。他原来以为这仅仅是句带有排外性质标榜和口号,但他现在却觉得,这绝对不仅仅是口号,而是种规律。
若不入翰林,就连今天这场面都见识不到,体验不到圈子之间微妙,更别说其它政治体验,比如直接与天子、太子、宫中大太监打交道这种体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