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之后,每到王朝负担加重之时,流民就大量出现,并最终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
事实上在汉武帝活着时候,天下已经四处起义,“天下骚动”,渐有“
吏皆适令伐棘上林,作昆明池”,去给他修上林苑和昆明池。
因为这样次次地收割财富,到武帝末年,小农普遍破产,流民剧增。几十年征战,50岁以下、16岁以上壮丁几乎都被征发当兵,青壮年妇女也要戍守边疆。史书说,汉武帝统治导致“户口减半”,也就是国家掌握户口比以前少半。而今天学者研究成果证明,汉武帝时期,人口减少1500万。
汉武帝打击匈奴、安定边疆,这当然是有大功于后世。然而,个人做事时候,必须对成本与收获有个基本估计,对国家和社会承受力有个基本估计。不能代人非要完成几代人事。或者说,顿非要吃下10顿饭量。这是个简单道理。
三
因此汉武帝晚年,中国历史上出现第次巨大流民潮,“元封四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此后,流民大潮在汉代历史上就经常出现,而且动辄上百万。
流民潮出现,是民众不堪重负明显表征。过去历史学对流民解释通常是由于人多地少,地主兼并他们土地,农民失去土地,只好流亡。但是今天历史研究已经清楚地证明,导致农民流亡原因是z.府税费太重,农民无法承担,只好有地不种、弃地而逃。
如果说农民流亡是因为人多地少和地主兼并,那土地资源应该是越来越稀缺,土地价格在王朝后期应该越来越贵。但事实上,很多王朝后期,土地价格是越来越便宜。“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很多农民是把土地当成个负担。“至欲以地白付人而莫可推”,想把地白送人没人要。“地之价贱者亩不过两钱,其无价送人而不受者大半。”
资料表明,明朝确实有很多大贵族大量兼并农民土地,但是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并不是土地兼并造成逃民,即农民不是因为田土被官豪势要之家侵占而逃,而是民先逃,而后土地被侵占”[17]。
农民不断逃亡,就造成个恶性循环:逃亡农民负担会加到没逃亡农民身上,农民负担越来越重,最后不得已,全都逃亡。这就形成巨大流民潮。
天启七年(1627年),*员吴应箕在封信里谈到他途经河南真阳见闻:“今天走四十里路,这四十里,都是废耕之田,望皆黄茅白草,两边村庄都成废墟。问当地人,为什不耕种。几个人同声说:‘差役太重,承受不,只好逃亡去。人走,地自然就没人种。’当地人说,家逃走,他家差税就被归到他本家或者亲戚名下,久之,本家或者亲戚也没办法,也逃。剩人越少,每家承担差税越重,来二去,全村都逃光,就造成现在情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