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们讲,是历代王朝为什要收那多税。
那,这些税是怎收上去呢?国家规定名义税率那低,这些超过名义税率部分,都是什内容呢?
第部分是隐性加税,最典型是明代。明代税率看起来虽低,却从宋代“货币化税收”恢复到“实物征收制”,农民要给国家交粮食,而且最要命是要求百姓自己把粮食送到官仓去。这样来,实际税率就翻很多倍,因为运费很高。正统四年(1439年),于谦曾经上奏,说山西每年运往大同、宣府、偏头关三边税粮,道途之费“率六七石而致石”。交石粮食,运费要花六七石,相当于税率下子翻六七倍。
最夸张还是明代白粮。明初定都南京,京官所吃大米由附近江南五府(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农民交纳。这五府离南京很近,问题还不大。但传统时代政策改革有个规律,是“只改其不便君者,不改不便民者”,改革只改不利于统治者,不改不利于百姓。明成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后,仍然由江南五府负担京官大米。这五府民众要千里迢迢自己把粮食运到北京,运费就远远超过粮食本身。李俊丽研究明代北方赋役情况结论是:“明朝初年朱元璋制定轻徭薄赋政策并没有被其后代君主坚持下去,到明太宗朱棣时期,各种赋役负担逐渐增加。……北方地区交纳税粮不但数额大,运输费用也高,最低为所运粮食1/2,最高能达到六七倍。”[15]
第二部分是交税过程中索贿受贿。
明代运费还不是农民最主要负担,更可怕是官吏克扣,因为是实物税,农民在把粮食交到官府时候,官府工作人员往往千方百计挑剔,说粮食质量不达标,太湿,或者品质不好,要农民回家换新来。上千里路途,不可能重新换,怎办?贿赂他,因为他实际上就靠这个活着。所谓“厂基之典赁,芦苇之搜求,人工之费用,旗甲之盘剥,门吏皂快之需索,诸弊难以屡数”,里面门道太多,各种克扣,往往致使纳粮者十户而九都要“破家荡产,鬻妻卖子”。连明代皇帝都对此种情况心知肚明,在圣旨中说过:“公家所用十不二三,民间费耗常十数倍,加以郡邑官鲜得人,吏肆为*,征收不时,科敛无度,假公营私,弊不胜纪。”意思是说各地*员素质不高,吏员更都是坏蛋,拼命多收税,结果收上来到国家这里不过20%~30%,而百姓负担却比国家规定多十几倍。名义上三十税,实际上却超过50%。
这种腐败还是比较低层次腐败,更高层次腐败是修改税基。*员和吏员们利用信息不对等优势,帮助*员家族和地方大户通过“洗抹涂改或者故意毁灭”方式,修改税收底册,把豪强士绅负担部分分摊给平民百姓。[16]更为普遍操作方式是由于明代*员有免税免役权,就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