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却给帝国管理增加不必要麻烦。多开个通商口岸,就让百姓多个里通外国窗口。所以经过权衡,皇帝向地方*员下达谕旨:
向来洋船进口,俱由广东之澳门等处,其至浙江之宁波者甚少……于此复又多市场,恐积久留居内者益众。海滨要地,殊非防微杜渐之道……盖本地牙行及通事人等,因夷商入口得从中取利,往往有私为招致者。此辈因缘觅利无有已时;即巡逻兵役人等,亦乐于夷船进口抽肥获利。在此时固不过小人逐利之常,然不加禁止,诚恐别滋事端,尤当时加体察。(《清高宗实录》)
皇帝发出谕旨,规定对外贸易依旧只能在广州进行。
刚刚从直接贸易中尝到甜头英国人却不想再回头,对于英国人来说,这个好不容易取得突破对他们实在太重要。
1733年,也就是乾隆即位前两年,英国人发明飞梭,揭开工业g,m序幕。1764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九年,英国人又发明新式纺车,纺织业异军突起,带领整个工业进入个全新时代。机器大量采用,促使格拉斯哥大学技师詹姆斯·瓦特开始改进纽科门蒸汽机,使人类有史以来第次摆脱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由来已久依赖。而在这年,乾隆进行第三次南巡。
工业g,m使英国迅速强大起来,英国人需要全世界商品,更需要把自己制造出来大量产品卖到全世界。从1698年至1775年,英国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至600%之间。因为国民普遍富裕,英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大量中国茶叶。而英国人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于把自己生产纺织品、钢铁产品及其他工业制成品卖到中国。(《全球通史》)
由于十三行限制,多年来中英贸易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茶叶越来越成为欧洲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物品,但问题是,贸易本质是交换。用什来换取中国茶叶?这是个让英国人极为头痛问题。英国本土出产商品,很少能通过十三行在中国打开销路。从1786年到1829年,英国人八次把棉纺织品运到广州,结果都销路不佳。1821年那次英国商人带来英花呢4509匹,剪绒与天鹅绒416匹,在广州市场上拍卖脱手,结果赔本60%。(《林则徐“禁烟运动”新评》)
英国可以为中国皇室提供些奢侈品,但市场需要量毕竟很少。除在苏、浙带棉花歉收时卖点印度棉花外,英国人竟然找不到能卖给中国东西。因此,英国人只能用现银来买中国茶叶。当时来广东英国商船,船上只有10%是货物,另外90%以上都是现银。所以在中英贸易中,英国是连年绝对逆差。从18世纪中叶起,白银直占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90%。这样巨大贸易赤字他们实在承受不。他们急切地想绕开十三行,亲自深入中国市场,解中国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