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砾堆。五代长安城区甚小,明代始作扩建,改名西安。今日西安旧城,就是那时修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伊洛盆地,南临伊阙,北倚邙〔mang芒〕山,东西分据虎牢、函谷两关,是个山青水秀、物产富饶、易于防守地方。不过,在隋唐以前,最吸引历代帝王,莫过于其居天下之中,较西安便于控制东方,易于漕运地理条件。秦统以后,东汉、西晋两个统王朝和隋炀帝、武则天等都定都于此,共249年。此外,曹魏、北魏、后梁、后唐、后晋等分裂时期王朝也曾在此建都达百余年左右。如果自东汉以前再往前推溯,早在西周时,洛阳便是陪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自镐京迁都城于此。不过,终东周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使周王成为有名无实天子。
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以后,正式迁都洛阳,在东周成周部分旧址上建设新都。城周长约14公里,面积9.5平方公里,有12门。城内广布宫殿楼台,主要建筑南、北二宫成南北纵列,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北宫主殿德阳殿据说能容纳万人,台阶高二丈,殿前有朱雀五阙,高耸入云,从40里外便可望见。由于洛阳城面积较小,不少人都住在城外。
洛阳是全国最大工商业城市,商业盛极时。船车贾贩,遍布四方;奇货异宝,满积京城;粮食、牛马交易最为兴盛;此外,还有书店。东汉时期,丝绸之路起点东移到洛阳,来到洛阳外国商人也很多。
洛阳学术文化也空前兴盛。z.府设有东观、平乐观、兰台和石室等藏书馆和研究机构,白虎观是当时辩论经学主要讲坛。太学学生最多时达三万余人。许多文人学士终身居住在这里。许多不朽著作,如班固《汉书》(国第部断代史著作)、许慎《说文解字》(国第部字书),都在这里问世。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此创造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这里还建立国较早天文观察台灵台。
东汉末年,军阀董卓在洛阳尽烧宫室,洛阳毁于旦。三国魏时又在洛阳修建昭阳殿、太极殿和总章观等宫殿,于芳林园开挖陂池,以满足统治者生活需要。但就整个洛阳城而言,仍是人烟萧条。西晋时洛阳人口较多,工商业呈现出派繁荣景象。全城有金、马、羊三大市场,每天在规定时间通过击鼓通知开市闭市。贵族生活奢糜,有不少华丽建筑物。但西晋只维持四五十年,西晋末年洛阳又化为堆瓦砾灰烬。
北魏统北方以后,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将都城自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并在汉魏洛阳故城基础上重建城市。城内外宫殿园囿建筑较魏晋时又有所发展,特别是佛教建筑。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在洛阳广建佛寺,佛寺最多时达1367所,而且建筑雄伟,结构精丽。著名龙门石窟(在今洛阳市南)便是北魏时开始营建。居民区称为“里”,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