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细心何老三就在寄存墙上自己父亲骨灰盒里发现异常。
最初引起何老三注意是,自己父亲骨灰盒所在龛周围,有明显灰尘被擦掉痕迹,骨灰盒似乎也放歪。其实这倒没什,何老三也不会迷信到以为自己老父亲在天之灵不安分,因为在其他人安放骨灰时候,确实有可能碰到何父骨灰盒
几十年前桩旧案子,睹物思人啊,来和你们说说。”
3
1983年,守夜者组织成立34周年,也是守夜者组织战功累累、最受到部领导青睐年。这年,准备接任守夜者组织负责人职位傅元曼三十九岁,而他最得力助手——董连和,三十七岁。
这年,因为傅元曼忙于投身配合警方大型打击犯罪行动,所以这起案件主角是董连和。直作为组织成员里“和事佬”老好人董连和也正是因为此案件,证明自己实力,从傅元曼巨大背影里走进人们视野。
在警方忙忙碌碌处理各种刑事案件时候,《南安晚报》则报道引起南安市轩然大波。在那个年代,没有新媒体,没有自媒体,电视机更是奢侈品,所以人们获取社会资讯方式几乎全部都依靠报纸,那也是纸媒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时代。受警方严厉打击犯罪影响,当时社会几乎可以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所以,南安市最大纸媒报道出则吸引人眼球资讯,迅速成为整个南安市街头巷口人们茶余饭后谈资。
这件事情恰巧发生在《南安晚报》名社会资讯版记者身上。
记者叫何老三,虽然名字很有乡土气息,却是名不折不扣老学究,也是《南安晚报》资深记者。时值清明,何老三带着家老小到殡仪馆去祭拜已经过世数年父亲,可是在骨灰盒寄存墙处发现异常。
虽然从1956年开始,国家就已经进行殡葬改革,希望能变土葬为火葬,但是,直到1985年,国务院才颁布规定,首次规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地区推行火葬,并有强制性条款。不过在1983年,火葬意识已经在南安市落地生根。因为还没有现在集中公墓管理模式,所以些不拥有自留地城市人口在火葬后,会将骨灰盒寄存在殡仪馆。中国人虽然对骨灰盒很讲究,但是在当时经济条件约束下,绝大多数老百姓骨灰盒也不过就是个木头盒子。盒子不值钱、骨灰更让人避之不及,所以既然不是什宝贝疙瘩,殡仪馆也不可能去安排保险柜来寄存骨灰。
实际情况是,殡仪馆筑水泥墙,墙上密集排列着数十、数百个用于安放骨灰盒龛。寄存骨灰盒家属可以花钱租用个龛,并且在龛顶刻上逝者名字,把骨灰盒摆放在龛上,这样既显得严肃庄重,也方便逢节祭拜。
寄存墙本身就被打扮得阴森恐怖,再加上数千年来封建迷信,自然不会有谁闲得发慌,去找寄存墙麻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